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训乡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三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三,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2018-11-12更新 | 23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必修)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问题:       
(1) 时代的变革会催生各种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活在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 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简要说明他们二人思想原则中的“相通的地方”。       
(3) 从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4)作为东西方两位“灯塔式”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2018-10-1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规乡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三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历代许多家规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三,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018-11-1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睢宁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选修)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乐文化在森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 另一方面因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 “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 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 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 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搞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在明清之际学风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关心社会现实的观念得到复兴;另一方面,回到经典,即经以求道的实证性“经学”倾向也开始出现,成为乾嘉考据学的向导。此外,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学”东渐中国,出现了像利玛窦那样的融会基督教和儒教的杰出人物。

——林甘泉、张海鹏《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的含义及其代表人物。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2023-11-2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道德的界限和行为标准,而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以及提倡的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仁”人。射礼作为一种实践“礼”与“仁”的手段和途径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

——摘编自于修涛《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

材料二   汉代社会的各种力量、各种组织和各种活动都被置于中央政府的统治和管理之下,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当然也不例外。体育活动也多与健身和军事有关……当时,边境部队经常举行秋射,不仅提高了将士的射艺,而且也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体育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体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看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纵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才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

——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1)据材料概括孔子在战国时期被推为圣人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现象。
2021-03-28更新 | 445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礼”的实质,并概括指出推行“礼”的价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宋明理学对“礼”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的社会功能。
(3)据材料三指出引发“批判旧文化的运动”的原因及作者对此运动的看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民族文化的认识。
2020-12-2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9 . “轴心时代”主要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古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材料三   从1500年到1800年,欧洲优异的精神成就——以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莎士比亚、伦勃朗、歌德、斯宾诺莎、康德、巴哈、莫扎特等为代表——使科学技术相形见绌,与2500年前的轴心期平分秋色。在这较晚的世纪里,我们是否将看到又一个轴心期?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文主义和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不同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时期欧洲取得“优异的精神成就”的原因。
10 .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的关注。因此,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多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光靠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治乱问题。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学说在这方面则显然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爱智慧”的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儒家——兼谈西方儒学研究的误区》
材料三 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中国的专制统治者为什么独尊孔子和儒学?
(3)材料三作者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
(4)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5)导致上述材料对孔子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