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子路》中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提出“复礼”,“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孔子也曾对他的学生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学生颜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材料二:苏格拉底主张贤人政治,在他看来,治理城邦是最伟大的工作,但政治技艺决不是一种自然禀赋,政治家应培养精确深厚的知识和道德素养,其根本任务是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苏格拉底对希皮阿斯说,“你知道吗?如果不是卢库格斯在斯巴达建立了牢固的守法精神,那么他就绝不会使斯巴达凌驾于其它国家之上。在各个国家中,那些好的统治者总是把对法律的服从看作公民的最大义务。那些拥有最守法的人民的城邦,在和平时期生活得最幸福,在战争时期最强大。”有一次智者安提丰试图嘲弄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说:“你所过的生活连一个奴隶都赶不上……”而苏格拉底却反驳道,“能够一无所求才是象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神仙。”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为什么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苏格拉底提出要“建立牢固的守法精神”?
(3)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宣传自己的思想,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原因。
2 . 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 违背)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

材料三: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中记述的禹的形象。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2018-11-28更新 | 2243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南京路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秦始皇“书同文”能够顺利推行。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用下图所示信息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文化的交融与认同B.个人的威望与号召
C.“学在民间”的出现D.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
2022-09-12更新 | 418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使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多辞谬说……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

﹣﹣(庄子)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失败),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这种做法)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

﹣﹣(朱熹)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仲尼虽圣,效之则颦。

﹣﹣(李贽)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待孔子的相同态度,并结合两人各自的主张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两人对孔子形象的不同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孔子形象的因素。
2020-03-0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材料二   两汉400余年,(儒家思想)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政府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阅读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本,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为什么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并分析其主张没有称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2019-10-1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2017-08-04更新 | 3877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