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 . 儒家学说产生于独特的时代环境,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孔子题材的两枚邮票





材料三   孔子而后,儒分为八。以后有更多的发展和变迁。由于对孔子思想的某因素的偏重,便可形成一些新的观念体系或派生结构……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说一说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从战国至汉代的学者如何基于时代需要“重新解说”儒家思想。
3 . 《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
2021-10-11更新 | 200次组卷 | 20卷引用: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06-13更新 | 16603次组卷 | 130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北京一零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老子》的成书年代争议极大。看法A:从其内容反映的制度与社会思想上看,《老子》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庄子后学所捏造的作品。看法B:老子其人其书不存在,是汉初黄老无为时假托的作品。看法C:20世纪九十年代郭店楚简出土,有《老子》竹简存在,墓的时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老子》一书的写定便肯定在其以前。以上三种看法
A.看法A、B、C均不正确
B.看法A、B非纯粹性虚构,看法C更有依据
C.看法A、B子虚乌有,看法C正确
D.看法A、B正确,看法C不正确
2019-12-2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

时间

人物

评价

战国

孟子

孔子,圣之时也。

西汉

司马迁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南宋

朱熹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

明末

李贽

孔子并非天生圣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晚清

康有为

孔子为制法之王,所谓素王也。

民初

袁世凯

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人人都应该尊孔读经。

1917年

李大钊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19-12-17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宣扬理性主义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利益
D.强调个人自由
2017-12-01更新 | 318次组卷 | 26卷引用: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A.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B.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
C.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