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下表为不同史料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史料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史料史料出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鲁哀公曾就救火一事向孔子请教,孔子对曰:“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并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A.韩非以法家形象塑造孔子B.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
C.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D.史书记载带有主观倾向
2024-03-13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题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探源与大变革-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就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论语·颜渊》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要求君主秉持正义,行为正当。君主先正已而后正人,天下即可垂拱而治。《礼记·礼运》提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处的“公”具有较为充分的伦理意蕴,强调的是公心、公义。老子强调“损有余而补不足”,主张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荀子提出“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韩非认为不从事劳作而生活供给却很充足,不担任官职而名声显赫,这是不公正的;堵塞个人私利而一概按功行赏。

——摘编自方宁《中西方古代公正思想差异性研究——基于先秦诸子公正观和古希腊正义观的分析》

材料二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柏拉图把城邦中的公民划分为统治者、护卫者以及生产者三个阶级,他认为每个阶级所对应的正义都是有区别的:对于统治者而言,正义就是智慧;对于护卫者而言,正义就是勇敢;对于生产者而言,正义就是节制。在他看来,国家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国家正义的实现还是需要依赖于个人正义的实现。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法律中,法律规定了哪些行为是恶或者公正,并且只要遵守了法律,就可以称之为公正。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律本身是公正的,而制定法律的人也是公正的,因为其代表了城邦整体的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取财富要使用正当的手段,如通过劳动从大自然获取财富,他称之为“自然的获取财富之术”或“必要的获取财富之术”,否则就是不正当的,是不合乎正义的。他还专门写有《伦理学》一书,从公平的角度分析商品交换的过程和价值。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3 . 春秋后期,法家先驱宣扬“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强调“去仁爱,专任刑法”。这一变化说明(     
A.德治主张社会影响有限B.法治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儒法结合符合历史趋势D.时代发展影响价值抉择
2023-11-02更新 | 214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