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以下先秦诸子中,不属儒家学派的是(     
A.墨子B.荀子C.孟子D.孔子
2024-01-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     
A.恢复稳定社会秩序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
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D.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2023-11-16更新 | 226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涉及思想家所包含的主要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孟子则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则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这反映出当时(     
A.士人阶层参政意识强烈B.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
C.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思想发展促进政治统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孔子盛赞舜“恭己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B.关注社会秩序和稳定
C.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D.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2023-07-2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孔子说:“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自汉代起,“祖功宗德”成为历代帝王庙号制定的基本原则,但“曹魏有三祖,朱棣为成祖,福临(清顺治帝)为世祖、玄烨(康熙帝)为圣祖”的现象也曾频频出现。这说明庙号的制定意在(     
A.凸显专制皇权的威严B.传承儒家的礼乐制度
C.塑造君主的开明形象D.彰显以德治国的理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当时孔子听了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他的教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他的门人子游做武城宰,便弄到满邑都是弦歌之声。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

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音乐能滋润人的心灵:“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所引入者为恶,则其发表于外者也为恶。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亚里士多德也在《问题篇》中指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切合或血缘关系”。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相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与古希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放郑声”的认识。
8 . 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以鲁国为中心,儒家向晋、卫、齐传播,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       
A.国家政策影响文化发展B.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C.诸子学说带有地域特点D.区域文化走向交流与融合
2023-07-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前,古希腊美学的重心几乎是围绕人和自然的关系,直到他们的出现让古希腊美学重心开始发生转变。苏格拉底从认识论出发,探讨真和善的联系,进而探讨美和善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美即是善,所有美的事物都是善的事物,他强调一个人的美不在于外在,而是其品行与社会生活中的行动。柏拉图认为艺术太过感性,不能帮助人们实现求真,甚至会干扰人们的理智。他从自然哲学出发进行美的探索,认为美是审美主体自身拥有的一种意识属性,在《对话集》中集中阐释了自己与苏格拉底关于哲学思维及文艺创作的过程,为后续文艺发展及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孔子用《周易》中“天人合一”等美学思想,诠释了个体生命与自身、与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他将个体的伦理品质与大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的天被当做象征道德伦理至高典范的天,自然世界中的一切物象都能体现个体的道德品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认为个体需要做到居中守正,懂得去整体把握对象,才能实现中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之境。另外,孔子认为尽管个体的外在之美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但这种美只有与个体的善相统一展现出“仁”,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美。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美,仁者爱人,君子仁爱、利他的善良品德就是美的典范。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且对华夏文明有着深刻影响的美学思想体系。

——摘编自吴薇《不同历史境遇下的中西美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希腊美学思想相比孔子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并说明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2023-07-11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楚简本《老子》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与今通行本《老子》有很大差异。例如通行本十九章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楚简本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如果这里不是抄写上的错误,那就是一个摇撼我们传统知识的大信息。据此可知(     
A.历史解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B.历史文献只有与考古发掘结合才可信
C.史料价值取决于史料产生的先后D.历史信息可能随着新史料发现而变化
2023-07-0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