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大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置诸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攻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适(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土地侯之,彼从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矣。”上从之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   北宋初,君臣讨论长治久安之策,太祖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如?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非他故也,节镇(节度使和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统一之初,在国家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哪两种观点?秦始皇采纳了哪种观点?他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主父偃为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是要解决西汉前期在政治上存在的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中央实行的制度,说明门下省的突出作用。
(4)根据材料四,赵普认为“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宋太祖是否采纳了赵普的意见?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5)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作用。
2022-01-1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体现的政治意图分别是什么?陆世仪指出了两种制度怎样的弊端?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郡县制的合理性。
(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地方改革后出现了怎样的后果。并对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进行评价。
2020-11-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自变法以来,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始皇沿着成例,每灭一国,便分置若干郡。……既吞并了六国,秦遂成为一个纯粹郡县式的大帝国。于是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狱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材料三   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是1620年的“五月花事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就是《五月花公约》,它是一个民主集体的雏形,大家共同服从于某些条例、某些规则,然后选出一个人来管事。这样就开始了在这块大陆上的生存和开发。……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秦成为“郡县式的大帝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王夫之的观点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美国“联邦制宪法会议”召开的背景。
(4)综合材料一、三,指出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建立过程的不同,并简要概括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
2019-07-2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材料二   秦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诸夏民族和若干外族在种族和文化方面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

——邹纪万《秦汉史》

材料三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院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2023-11-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大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置诸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攻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适(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土地侯之,彼从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矣。”上从之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

材料三   北宋初,君臣讨论长治久安之策,太祖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如?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非他故也,节镇(节度使和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统一之初,在国家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哪两种观点?秦始皇采纳了哪种观点?他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主父偃为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是要解决西汉前期在政治上存在的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赵普认为“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宋太祖是否采纳了赵普的意见?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