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图为1976年出土的东汉水塘稻田模型,该模型一分为二,一半为水塘,一半为稻田。水塘中有鱼、荷、菱角的泥塑,堤外稻田以埂分割成块,田中的稻苗排列整齐,显出一派丰收的景象。这反映汉代(       

贵州东汉墓出土的水塘稻田模型
A.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B.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
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小农生产模式普遍存在
2024-04-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公元39年,刘秀下“度田令”,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又命“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有十余个郡太守因“度田不实”被诛杀,“学为儒宗、八世博士”的大司徒欧阳歙也因测量田亩作弊、贪污,被捕下狱死在狱中。“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这说明(     
A.度田有助打击豪强B.度田是为整顿吏治
C.东汉初年政局动荡D.土地兼并妨碍民生
2023-12-04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汉时期,齐王死,文帝剖齐为六,分封为齐、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6国;景帝时期,梁孝王死,景帝立其五子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景帝先后封自己十三子为王,使王国数量达到25个,创西汉一代最高纪录。据此可知(     
A.分封王国严重威胁汉朝统治B.血缘纽带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C.郡国并举制有利于长治久安D.汉初专制集权体制不断趋向弱化
4 . 【中国古代的盐业政策】

材料一   

围绕着制盐作坊,在靠近内陆的滨海平原上发现了数量相当的商王朝晚期聚落群。这些聚落居民种植粮食为盐工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资,并承担盐制品向内陆运输的任务。来自殷都及周边地区的王室成员和官员、军队首领,居住和驻扎在高等级聚落和交通枢纽,保卫和控制、管理着盐业生产和食盐外运。

——摘录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从考古看中国》(2022年中华书局出版)

材料二   西汉时期,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盐官分布于二十八郡国达三十五处。盐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诸侯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司农所设盐官取代。宋代,根据盐的生产环节和产地不同,大体上将全国食盐消费区分为官府直接运输销售的禁榷区和允许商人自由贩卖的通商区。商人通过各种途径,或到京师榷货务缴纳现钱,或到边地入中粮草,然后获准取得食盐,到指定通商地区贩卖。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商代盐业开发和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汉和宋代盐业管理措施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郡国庙是西汉特有的产物,从汉高祖令诸侯王“立太上皇庙于国都” 开始,惠帝又“ 令诸侯王立高庙” ,此后陆续增加,形成庞大的庙群,汉元帝时各地罢郡国庙。郡国庙的兴衰反映了(     
A.郡国庙神化刘氏政权稳固统治B.统治者通过整顿礼制巩固统治
C.郡国庙对朝廷没起到任何作用D.统治者利用宗教引发习俗变迁
6 . 吕后去世,功臣集团放弃了实力强劲的齐王刘襄,而拥立未曾参与平定诸吕且“仁孝宽厚”的代王刘恒——汉文帝即位。汉文帝则在给周勃等功臣封侯进爵之后,随即发布“列侯之国”诏,要求列侯离开京城前往各自封地。汉文帝此举
A.有利于削弱王国实力B.直接引发“七国之乱”
C.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D.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2022-02-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北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先秦儒家主张仁爱要“由亲始”,而董仲舒却认为仁爱要“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旨在
A.宣扬“天人感应”思想B.使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扩大儒学教育的对象D.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前期的士人吸收了战国至秦以来先辈们的经验,采用现实主义态度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但是在汉武帝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成为需要和趋势,士人们除了考虑现实社会建设里出现的矛盾,还需在理论上去解释“皇权至高无上”的合理性。董仲舒中和以往诸子百家对权力和自身主张关系的认识,系统地论述了皇权的合理性。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上升为官学,自此之后,其他学说逐步淡出了官学教育。

——摘编自臧知非《秦汉史》

材料二   伴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两宋之间在地方上逐渐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士人,并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士人阶层。士人阶层的身份认同意识逐渐趋同,他们在文化上具有优势地位,自觉以“治天下”为己任,以蒙学、家训开展“训俗”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恢复并改革宗族制度,推动了宗族礼制的庶民化;倡导乡约制度,参与乡村治理。宋代士人借助文化的力量融入地方社会,进而形成以士人阶层为中心的“士人社会”。

——摘编自闫爱民《宋代士人群体如何参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阶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9 .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2020-05-22更新 | 181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6届湖北松滋一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