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爽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先有自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继而是明成祖争夺主导权未果及朝野“华夷一统”说辞连篇累牍,最后是清统治者对“华夷”二字讳莫如深却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

——李治安《元明清“华夷一统”到“中华一统”的话语转换》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自拟一个题目并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2 . 货币不仅是流通和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西汉建国后,就如何铸币、由谁铸币、铸造何种形制大小的货币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五铢,大历史

材料   汉初经济凋敝,为增加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汉高祖刘邦打破秦朝铸币权的统一,“令民铸钱”。文帝时,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因“吴邓氏钱布行天下”而“富埒天子”“财过王者”。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在此期间,先后六次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8年,诏令各郡国铸“郡国五铢”,钱面篆书“五铢”二字,重如其文。但郡国五铢钱质量低劣,民间盗铸之风盛行。公元前113年,“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三官五铢钱铜质紫红细腻,整体精致光洁,外廓坚挺匀称,“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从此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五铢钱不仅成为西域地区统一使用的货币,也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发行数量大、分布范围广。此外,五铢钱所展示的文化艺术,如文字、形制、币材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民族文化等,很快被各国熟识、欣赏、模仿乃至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摘编自石俊志《五铢钱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以“五铢钱与汉王朝的面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录(部分)章节引言(节选)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中国文化终于涌现了。华夏文明体系逐渐明朗成形。
第三章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中国开始蜕变,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
第四章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中国又跨步向前,晋身为东亚的中国。
第五章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中国文明更进一步扩大到东亚以外。面对其他文明的挑战,冲突和融合是最常上演的戏码。
第六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中国全盘进入了世界秩序。
第七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选择一个时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要求:选择的时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