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白居易《贺雨》诗中说,“(唐元和三年)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遂下罪己诏……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一.诏下才七日……昼夜三日雨。”材料体现的天人观念有利于
A.巩固中央集权B.教导百姓勤奋
C.打击地方割据D.限制君权滥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予赞《易》自(伏)羲、轩(辕)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   

——摘鳊自【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

材料二   汉代是在推翻秦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秦代是一个相当残暴混乱的朝代。汉代要想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混乱不堪的基础上实现王道是相当困难的。在董仲舒看来,汉代如果想得到好的治理,必须改制、更化。所谓改制、更化,就是改变秦制,实现汉制。他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遒,勿使并进一。他的上书《天人三策》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采用

——摘编自任蜜林《董仲舒在两汉经学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的社会背景。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孔子相比,董仲舒对儒学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加之官吏的升擢又是论资排辈,“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其结果自然是“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了。于是他提出“岁贡贤才”“量才授官”两策。要列侯、郡守、二千石,每年荐贤两名以供宿卫;并以此考察大臣的贤否,如果所荐贤能则有赏,不贤则有罚。同时,在官员升擢上,董仲舒疾呼:“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这就迫使大臣们以求贤识贤为事,天下之奇士就可得而使了,遍得天下之奇士,天下何愁不治!

材料二   博士,古代学官名,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西汉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博士合为五经博士。自此之后,博士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学人物·董仲舒》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人才观和选才方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经博士的设立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020-02-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作为必读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列。这些举措
A.有利于巩固汉代的大一统事业
B.使儒学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
C.表明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儒学
D.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2019-06-08更新 | 6691次组卷 | 88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2019-01-30更新 | 2755次组卷 | 4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

(2)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10 .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017-08-22更新 | 213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届河南濮阳市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