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代盐铁官营,在全国设置了40多处铁官,其中青州地区就占6处:济南郡的东平陵和历城、齐郡的临淄、东莱郡的东牟、千乘郡的千乘、胶东国的郁秩。这一现象(     
A.反映出青州地区农业经济领先全国B.有利于青州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C.表明汉代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D.促进了当时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2 . 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独尊儒术等主张,后世将这些思想统称为"天人三策"。这反映出(     
A.儒学呈现出空疏烦琐的景象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D.儒家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统治者)通过选择,在诸子百家中逐渐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善于继承前朝的典章制度,并与时推移,加以适当的因革损益,使之合于当世,便于应用。其生聚教训之策,更足以内裕民生而外服四夷。内裕民生应视为安邦之本。在分配经济资源,在财产与权力的再分配过程中,儒家满足人民的一个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制度的建构本身,是儒家理念促成的。这个制度文明背后的理念,是维系人心,协调社会人心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摘编自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是如何通过选择确立儒家地位的,并说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以隋唐到明清的儒学地位为例,阐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维护农业的发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保持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封建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干预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政府干预思想来源于“轻重论”思想。所谓“轻重论”就是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管理与调控社会经济的理论,在商品的流通领域以及部分商品的生产领域,国家利用商品货币流通规律直接参与其市场活动,从而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全方位干预与控制,古代政府干预思想主张国家通过经济集权,由政府直接参与商品流通与部分商品生产,利用商品流通规律调控市场经济。

材料二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府干预思想的影响下,采取专卖领域的经营,实行常平仓法、参与公廨本钱的借贷贸易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唐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德宗两税法改革。在两税法改革中最突出的效应就是国家不再干预农民的具体经营,如此一来,促进了地主和自耕农自主经营权的扩大,商品市场中农业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两税法中以钱定税的原则,不仅增加了市场中货币流通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在商品经济中发挥力量。

——摘编自景维民、王婷《中国古代国家经济治理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和北宋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在两税法改革中干预经济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022-12-1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学者统计,汉代皇帝赐丝帛次数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据表格可以推知(     
在位时间三老、
孝廉
鳏寡孤
独高年
宗室成员、
各级官吏
平民匈奴等
外族
其他合计
西汉汉文帝23年
(前179一前157)
23201210
汉武帝54年
(前140一前87)
14601416
汉宣帝25年
(前73一前49)
410602224
东汉汉光武帝33年
(25—57)
00701412
汉明帝18年
(58—75)
0050005
汉章帝13年
(76—88)
12510211

A.西汉对基层民生工作的重视B.两汉时期纺织业的持续发展
C.汉代的皇帝赏赐以丝帛为主D.民族关系始终困扰两汉政局
6 . 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颁布“榷酒酷”,规定由官府控制酒的产销,官酿官卖,不准私人自由酿酷。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1年)“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朝廷明确规定了酒的价格,“榷酒”政策被废除,改行酒税制度。这一转变(     
A.有助于加强财政集权B.有利于节制过度的粮食消费
C.抑制了商业自由发展D.源于统治者治国策略的调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事件或事物之间存在下列三种联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如图所示: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礼刑关系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商周时期的礼刑并存、东周到秦的礼刑对立、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律礼制化和礼制刑律化以及隋唐以后至明清的德主

——摘编自李玉福《论中国古代礼刑互动关系》


请围绕中国古代“儒”与“法”的关系,选择三种联系中的一种将其画出,并自拟题目,论述两者的关系。(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11-1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有功的衡山王吴芮为长沙国王,辖地长沙郡城。汉武帝统一南越后,设置荆州刺史,辖治境域包括今岳阳、益阳、常德、郴州、永州、衡阳等。东汉光武帝时,不再封王国于湖南,改长沙王国为郡。东汉通过长沙郡、桂阳郡(今湖南郴州)等地方行政机构,推行中央政令和传播汉文化;湖南铁工具的使用比西汉广泛,制瓷业和商业贸易都有所发展;桂阳郡先后有六任太守积极推广教化,禁止不符合儒家礼教并妨害国计民生的种种淫祀,兴办学校,推广教育,发展地方文化。

——摘编自杨东晨、杨建国《论秦汉时期湖南地区的民族与文化一兼论常德与长沙在秦汉时期的重要地位》

材料二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经济一统、思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治理湖南地区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提炼材料二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022-11-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汉武帝铸行虚币白鹿皮,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壁”,最终达到“可以裕才,可以应瑞,可以微礼,一举而三善备”的目的。皮币的使用(     
A.有助于削弱王侯实力B.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促进人才选拔科学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4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