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游侠多是“不轨于正义”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立传,肯定其言信行果、轻生尚义、不畏生死;班固在《汉书》中着重突出“游侠”无视国家法纪、暴力任杀,对其大加批判。这一变化反映出(     
A.传统侠义精神不被世人认可B.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出现弱化
C.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D.阶级差异影响历史人物评价
2 . 汉武帝要做的就是要形成大汉一代之学术,建构一个“兼容并包,参天贰地”,统合百家的庞大帝国之意识形态体系。汉武帝的这一诉求(     
A.促进了新儒学体系的形成B.重构了汉代思想专制的基础
C.符合外儒内法的治国要求D.标志着黄老治国思想的终结
2024-02-29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王朝在部分地区恢复封建形态,分封诸侯王国。汉景帝以后,王国的地位等同于郡。经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数量与秦代相比大幅增加。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一百零三,共统辖一千五百八十七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十五个县,也还算适宜。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要直接管理百来个郡,这个范围却是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部,作为监察区。首都周围诸郡由司隶校尉部统辖,其他郡国则分属十三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按六条规定检察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刺史的品秩只有六百石,而郡太守的品秩却是二千石,“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行之颇为有效,郡太守大都能克尽厥职,奉公守法,汉宣帝因此甚至发出“与吾共此(指天下)者,非良二千石乎”的感叹。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

材料二   东汉初年,郡县设置并无变化,但两汉之际的战乱造成人口锐减,为紧缩行政开支,减少赋役负担,刘秀裁并四百多个县,并裁去郡都尉,将其职权合并于太守,使太守权力明显扩大。同时,刺史的权力也呈扩大趋势。西汉刺史作为皇帝耳目权势很大,此后其实权又不断扩大。东汉中后期因战事渐多,刺史常率兵出征,并利用兵权勾结地方豪强。

——摘编自赵炎才《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以来地方行政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因素。
2022-12-2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功臣封侯时,“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的充分回归与迅速蕃息,是社会生产逐步走向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的反映。西汉王朝的国力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充实。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治国思想的改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所谓“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对朝臣的控制;二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控制。这两个层次的控制加强的结果,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的皇帝。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至文景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由于汉代屯田的逐步开展,河西地区屯戍点相继设立了与之配套的粮仓体系。据考古发现,“居延城仓”“城仓”“北仓”等粮仓,一般都设在都尉府直接驻辖之地,“候官仓”“候仓”等粮仓设在候官所在地,“部仓”一般设在候官以下的各部候长的驻防地。汉代的这一举措(     
A.根本目的是发展边疆的经济B.为维护边疆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C.为丝绸之路的开通铺平道路D.刺激了中原民众向北方的大量迁移
6 . “盐”在汉代被称为“国之大宝”,所谓“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统一专卖并管理。汉武帝的做法(     
A.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为国家统一集聚了物质力量D.确保了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
7 . 董仲舒作为春秋公羊学大师,以发扬《春秋》微言大义为己任,他对“元年春王正月”做了进一步发挥:“《春秋》之序辞也,置王于春正之间,非曰上奉天施而下正人,然后可以为王也云尔”。董仲舒的这一做法有助于(     
A.崇教尚学之风的形成B.民众对于大一统的认同
C.先秦民本思想的推广D.天人感应观念深入人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王朝在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后,至汉武帝即位数岁,“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府库余货财”。在汉匈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决心改变自汉高祖以来对匈奴奉行不辍的和亲政策,试图通过战争手段去征服匈奴,彻底解决汉匈矛盾。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主战派王恢的意见,遣兵30万于马邑伏击匈奴,由此揭开了大规模汉匈战争的序幕。……正是在汉武帝以武力征伐为主、以经济文化渗透为辅的对匈奴政策的作用下,至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最终走上了奉藩称臣的道路。

——摘编自马勇《汉武帝对匈奴政策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在急欲认知西域诸国的刺激下,授张骞为中郎将,令偕持节副使多人,携牛羊万头与数千万金帛,向西域进发。从此次出使的结果看,尽管说服乌孙东归河西、共讨匈奴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却促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的呼罗珊一带)、身毒(今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一带)、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等西域诸国相继归附西汉王朝,致使“西北国始通于汉矣”。为了保证通往西域诸国的道路畅通无阻,汉武帝于河西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四大军事重镇)控制河西交通,横贯欧亚非大陆、沟通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由此开辟。

——摘编自高福顺《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匈奴政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发动对匈奴战争的积极影响。
9 . 汉武帝时,“诸侯之嫡长继为诸侯,而其支庶亦各有觊觎侯位之心。有父母者同爱其子,不愿专传重于嫡子,而亲视其支庶为庶人。”面对此状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承袭秦制广设郡县B.高官厚禄安抚诸侯
C.颁推恩令众建侯国D.独尊儒术重建礼教
10 . 汉武帝铸行虚币白鹿皮,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壁”,最终达到“可以裕才,可以应瑞,可以微礼,一举而三善备”的目的。皮币的使用(     
A.有助于削弱王侯实力B.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促进人才选拔科学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