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B.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2 . 戴圣为汉代大儒,担任九江太守时期,政行却多不循法规,刺史何武派人调查戴圣罪状,戴圣恐惧,主动辞职。这反映出汉代刺史(       
A.解决了分封遗留问题B.实现了向政务官的转化
C.有利于规范地方治理D.架空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3 . 为解决“财用不足,多寡不调”现象,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项措施,取得了“通有无之用”,“通委财而调缓急”和“平万物而便百姓”,“民不益赋而天下饶”的效果。该措施是(       
A.推恩令B.均输平准C.设诸路转运使D.市易法
4 . 尚书令是西汉少府的属官,汉武帝时则重用尚书令参与中枢决策,东汉建立后出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的情况,其长官尚书令“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在决策和发号施令等方面极为便利。尚书令职权地位的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逐渐强化B.地方权力不断弱化
C.外戚宦官势力上升D.中枢机构日益完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已使用牛耕,但铁犁数量极少。西汉中期时,各地的铁犁数量大增,规格多样、定型化,而且多为全铁犁。这一变化表明西汉中期(     
A.农民分散经营加强B.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C.鼓风冶铁技术出现D.政府控制冶铁行业
6 . 根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武帝元朔年间,河间王国一次分封了12个侯国,城阳王国则分封了33个侯国,梁王国和楚王国分封了1—2个侯国,连边远的长沙王国也分封了15个侯国。这些分封(     
A.说明诸王大多具有世袭统治权B.有利于汉朝治理能力的提升
C.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D.折射出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7 .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汉苑多鹿,就收集鹿皮作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缋(彩色的纹绣)为币,直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这一措施的实行(     
A.导致市面上假币泛滥B.抑制工商业经济发展
C.不利于地方经济交流D.有利于充实中央财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但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圆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年轻的汉武常。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常的治国目标。因而,刘安的《淮南子》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

董仲舒等一批研究和推崇儒学的学者受到重用,可以说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内在特性与统治者梦想的治世意愿相吻合。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重仲舒的作用不可忽视。董仲舒是“识时务的俊杰”,为儒学经学化,官学化,制度化作出了巨大赏献。董仲舒抓住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治国指导思想,被汉武帝及之后的统治者所采纳、重用。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伸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

——摘编白朱冠艾、陶立明《两汉儒学经学化的历史君示》


(1)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新治国思想实施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六大方面特点

一、大一统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施自春秋战国后,以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标志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二、“民惟邦本”的思想与措施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
三、选贤任能思想与措施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
四、社会治理思想与措施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
五、德法相依思想与措施“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具体表现为律令制定、“法”通过律令表现出来、慎用刑罚、权力制衡、礼乐教化
六、“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边疆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的特点,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0 . 西汉初年律法规定平民有“父母丧”仍得服徭役,汉宣帝(前74--前48年在位)时则改为“自今诸有父母长者勿繇事(徭役),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黄老学说重回主流B.政府保障小农经济
C.主流价值观得到弘扬D.儒法道思想走向融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