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
2023-07-10更新 | 2487次组卷 | 16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 . 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023-05-18更新 | 1040次组卷 | 21卷引用:第13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饱学之士脱颖而出。“仲舒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之。于是罢黜百家,用儒术。”实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度,以才学、德行为基本要求,《汉书·儒林传》载“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朝廷置《五经》博士,兴太学,立博士弟子员。武帝强调“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崇尚孝道,以仁义道德“扶世导民”。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同时,汉武帝时期增修法律律令;刑罚也越来越严厉。德治与法治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据王惠英《论汉武帝的治国方略》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治国方略的特点。

材料二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 蒙恬 汉承秦制 郡县制 西域都护 盐铁官营 张骞凿空 刺史 编户齐民 田庄 五铢钱 大秦王安敦 霍去病 甘英 文景之治 “推恩令” 丝绸之路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10分,要求:主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02年,刘邦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西汉政府在法律制度上多承袭秦制,但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当时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

——摘编自李阳《浅析西汉封邦建国的原因》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之后,厉行中央集权……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

——摘编自刘丸、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施“郡国并行”体制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策,在北疆、西南等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负责该区的民政和防务。对于内徙的边疆民族,则设立属国,其内部事务仍由该部酋长负责。西汉王朝还以长城为主干,构建了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边防体系,并开展了以军屯为主的屯田活动。此外,西汉王朝还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征讨、纳降、内徙等政策,实现对匈奴的管辖;对西域诸国则主要通过频繁派遣使者、和亲、征讨、册封官爵等政策,实现对西域的掌控。

材料二   对于内地和边疆,乾隆继承了康、雍的思想,认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并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如:安抚首重蒙古成为清朝的基本国策,以及设立与六部平行的理藩院。对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司制度,清政府也逐渐废除,并设置流官予以管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2022-07-24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他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文化,强化了交流。但因遵循“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的原则,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来维护重礼仪而轻利益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目的,费钱粮无数,仅维持28年便戛然而止,令后人唏嘘不已。

——改编自谢博等《郑和下西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2013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并出席APEC(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讲话中他首次提出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沿线国家或地区共同发展。2012年中国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000多亿美元,是10年前的6倍,争取到2020年实现双方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

——改编自杨保筠《"海上丝绸之路”的21世纪新构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
(3)为更好地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请你提出几点建议。(至少两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