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6 道试题
1 . 目前所见汉代诏书大都典雅温润,坦荡诚挚,既含风雨之润,又有君王之威。同时,汉诏亦多“惧词”,整体表现出唯恐德不配位的谨慎和克制,与秦始皇诏令的刚硬俊朗、气势凌人形成鲜明对比。出现这种不同的重要原因是(     
A.汉朝君主集权程度弱于秦朝B.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秦汉王朝建立路径存在差异D.内外局势日趋稳定
2 .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其中“谱新辙”的进步作用体现在(     
A.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东西方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C.盐铁官营为汉政府积淀了财富D.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富民新路
3 . 如表是两汉时期铜镜的铭文辑录(部分)。这反映出(     
年代铜镜名称铭文辑录
西汉早期花瓣花叶镜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常
新莽时期贤者戒己仁为右铭文镜贤者戒己仁为右,怠忘毋以象君子,二亲有疾身常在,时时
东汉末年贤良铭四兽衔矩文镜吾作明竟,幽谏三刚,调刻无极,众王主阳,敬奉贤良,士至三公,六吉兮
A.铜镜成为民间贸易重要商品B.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显著
C.儒家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D.汉代文人积极入世的精神
2024-05-1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4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战国至西汉初期,游侠之风盛行,游侠或以武力卓群声誉鹊起,或以履信守义闻名乡里。西汉中期以后,侠者仍存,但单纯依赖武力“行侠仗义、横议乡闾者”日.渐稀少,为侠者多“恂恂有退让君子之风”。这反映了西汉中期(     
A.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B.王国割据势力的式微
C.儒学义利观念的强化D.乡约教化力度的加强
5 . 图1是汉初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呈现“坐西面东”的结构。图2是汉武帝元封年间的政治地理示意图,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     

A.中央集权的加强B.边患问题的解决
C.政治中心的东移D.治国思想的变化
6 . 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是汉武帝时期中央监察系统的三大支柱。御史系统地位最尊,丞相司直协助丞相检举不法,亦可督察诸州刺史,司隶校尉则负责纠察京师及重要郡国的官员,三者不相统属。据此推知,当时的监察系统(     
A.职能各异阻碍了地方行政B.监察分权削弱了中央集权
C.组织严密有利于整肃吏治D.以卑临尊降低了工作效率
2024-05-06更新 | 30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至唐,国家祭祀制度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昊天上帝、五方上帝、五人帝、日月星辰、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川林沼泽等纷纷获得了相应地位,从而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世界。这种等级世界,同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具有一致性。汉至唐国家祭祀制度的变化(     
A.表明封建礼制开始与政治相结合B.表明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被动摇
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体现出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
8 . 下图关于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的物种交流情况,它反映了(     

A.西域已经纳入中国疆域B.中原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C.当时推行开明民族政策D.丝绸成为市场主要媒介
2024-04-27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汉初在“毋烦民,欲为省”的观念指导下多以“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地方三老”,他们有着深厚的宗族背景,广泛参与乡村事务管理。武帝至宣宗时期,三老虽仍受尊宠,但乡间管理权力被剥夺,拥有较少乡间势力背景的啬夫才是国家控制乡间的最根本官吏。三老制的变迁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汉代基层治理体制健全
C.汉代治国思想的变化D.汉代乡间宗族势力瓦解
10 . 西汉初,君臣多起自社会中下层,朝中基本都是“布衣将相”。东汉开国君臣大都出自两汉之际的“士族大姓”,这一阶层形成于西汉后期,往往同时具有“士人”和“大姓”的双重身份。造成以上不同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治国理念的变化B.察举征辟的衰落C.重文轻武的国策D.门阀制度的盛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