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他“继承了儒家的圣王理想和比较积极的道德精英政治观,编造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同时篡改了经典儒家的人本主义精神,用这样的体系来迎合大一统国家政治的需要”。“他”是(     
A.孟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朱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时期的酷吏现象

酷吏一般指严酷苛暴的官吏,表4是《史记》和《汉书》中所载西汉时期部分酷吏的情况。

姓名时代曾任主要官职人生结局
侯封高后
被诛
晁错景帝御史大夫被诛
郅都景帝济南太守、中尉、雁门太守因逼死临江王而被窦太后诛杀
宁成景帝、武帝济南都尉、中尉、内史被义纵所诛
周阳由景帝、武帝郡守、河东都尉弃市被诛
赵禹武帝御史、太中大夫、中尉、少府以寿卒于家
张汤武帝御史、太中大夫、廷尉自杀
义纵武帝长安令、河内都尉、定襄太守弃市被诛
王温舒武帝御史、河内太守、廷尉自杀
尹齐武帝关内都尉、中尉病死
杨仆武帝御史病死
减宣武帝御史自杀
杜周武帝御史、廷尉、御史大夫未知
田广明武帝、昭帝河南都尉、淮阳太守、御史大夫自杀
田延年昭帝、宣帝河东太守、大司农自杀
严延年宣帝平陵令、涿郡太守、河南太守弃市被诛
尹赏成帝频阳令、郑令、长安令病死

——摘编自王颖《酷吏与汉代政治》

评析西汉时期的酷吏现象。
2023-07-1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西汉中期,胡毋生、董仲舒等人强调《春秋》提出的“尊王攘夷”观点,挖掘其中的大一统之意,宣扬更化、新王必改制的理论。他们意在(     
A.扩大先秦儒学的影响B.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术思想
C.推动社会的发展变革D.形成研究儒家经典的社会氛围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中国

材料一   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

——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书》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张掖以东,粟石百余(钱)”。公元前27年,这一地区的粮价增至每石三千至四千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     
A.农业生产力的提升B.王朝更迭战乱不断
C.通货膨胀趋于严重D.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6 . 纪录片《河西走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演绎了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河西走廊”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文景之治B.汉武盛世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7 . 公元前115年,因“郡国五铢”差别较大、愈益粗劣且愈铸愈轻,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两年后,武帝在政府铸币机构专设三官(钟官、辨铜、均输)分工统领全国铸币业务,“三官五铢”就是这一时期铸造的。汉武帝改“郡国五铢”为“三官五铢”旨在(     
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限制地方郡国权力
C.打击富商大贾投机D.拓宽财税收入渠道
2023-03-22更新 | 20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初叶,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种炫耀狂,使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于是,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武装船团,出发西洋。郑和率领的武装船团,每舰平均容纳四百余人,旗舰和若干主力舰,长一百二十米,宽四十米,可载一千余人。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

郑和下西洋,跟纪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幕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据柏杨《中国人史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初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并说明二者“结局完全不同”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政治家管仲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孔子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的儒家经典,历史教育蕴含其中。

汉武帝诏令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其中《春秋》就是鲁国编年史。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修史,目的在于“考论得失,究尽变通....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代设有太学、国子学等学校,学生都必须读《春秋》《国语》等史书。开科取仕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在考策论时,常以历史典故作为题目。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著书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此书成为宋代及后代学校的重要教材。宋代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主典籍而参以正史”。

元朝在京师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文编译《贞观政要》等史籍,供蒙古官僚子弟学习。

明代的学校将《资治通鉴》等史书列入教材,要求学生阅读。

清代统治者规定将《资治通鉴》作为学校学生的教科书。

——梁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有哪些特点?
(2)说明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2023-02-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春秋战国到汉朝前期,儒学倡导的居丧三年之制只是一种道德良俗;汉代中后期,丁忧俗制(即居丧三年)上升到律令高度。这种变化说明(     
A.儒学教化功能增强B.政府对民众的人文关怀增强
C.道德风气日渐败坏D.法家思想逐渐融入儒家思想
2023-02-1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