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东汉时期的社会性质,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释放奴婢”是推动“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重大惠民措施。《后汉书·仲长统传》中也有“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失去土地被迫依附于豪强的人口)万计”的记载。

有人据此得出,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盛。为豪强地主劳动的,大多数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婢,所以奴隶是东汉时期主要的劳动者,东汉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奴隶社会。

也有人提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是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东汉时期的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但仍存在奴隶制残余。

——据《后汉书》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对材料中某一种观点肯定、反对或修改均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材料二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材料三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而中国高铁具有运营里程、经验和建设成本领域的优势……中国高铁“走出去”,能够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减少当地的贫困人口,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相应贡献……高铁属于低碳环保型交通工具,中国高铁及其相应装备“走出去”有利于降低能耗,降低全球气体的排放,也同样有利于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铁出口将有力改变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

——摘编自施张兵《新丝绸之路时期的中国高铁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其史料类型,并分别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援建坦赞铁路所体现的此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非之间加强友好合作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在高铁领域的表现。
2023-12-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3 . 西汉皇后无谥号,皆以皇帝的谥号相称。东汉初期,阴太后死,汉明帝首次为阴太后定谥号为“光烈”,以表彰她的“恭俭”、“仁孝”、“矜慈”,从此,凡太后死,便根据其一生的德行为其立谥号。这一变化(     
A.推动德行成为选后主要标准B.反映了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C.表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意在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学世族

东汉中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他们世代相继,广收门徒,弟子往往多至数百人乃至数千人。《后汉书·儒林列传下》说,当时私学兴盛,学者所在,求学者往往不远万里之路,讲读之舍暂建,担负口粮前往就读者动辄千百。而著名的经学大师开门授徒者,名籍往往注册不下万人。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楼望,诸生著录九千余人。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蔡玄,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一万六千人。

世传“孟氏《易》”之学的汝南袁氏家族,自袁安之后,“累世隆盛”,四世中居三公高位的多达五人。世传“欧阳《尚书》”之学的弘农杨氏家族,自杨震之后,四世皆为三公。这样的经学世族,一方面“显传学业”,一方面“俾匡时政”,在学术和政治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据王子今《秦汉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经学世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3-12-1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不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非农产业的产量应当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即增速)增长(曲线1)。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下,收入的增加速度应当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增长(曲线2)。这就决定了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如图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B.国家分裂势力加剧C.赋税制度进一步优化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6 . 西汉时期,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在籍农民,征发刑徒服兵役多作为临时性的举措。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诏裁撤编户兵,并以刑徒兵及其他募兵代之。此后,征发刑徒以代编户服兵役逐渐常态化和制度化。东汉军制的这一变化(     
A.有利于限制豪强势力的发展B.松弛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源于统治者践行“柔道政治”D.折射出中央集权统治逐渐弱化
2023-12-17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耀正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联考历史试题
7 .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针对地方隐匿耕地数字、私占人口的行为,推行“度田”即令地方丈量耕地、核实户口,但未能严格执行,其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遭到破坏B.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C.地方官僚督办不力D.建国基础是豪强地主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汉章帝“会诸儒讲论五经”,讨论成果由班固等人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并通行全国,书中规定了合格大臣的标准是“善称君,过称己”,合格儿子的标准是“父子一体而分,无相离之法”。汉章帝此举意在(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B.推行官方意识形态
C.提高公民道德水平D.变革选人用人模式
2023-12-05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公元39年,刘秀下“度田令”,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又命“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有十余个郡太守因“度田不实”被诛杀,“学为儒宗、八世博士”的大司徒欧阳歙也因测量田亩作弊、贪污,被捕下狱死在狱中。“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这说明(     
A.度田有助打击豪强B.度田是为整顿吏治
C.东汉初年政局动荡D.土地兼并妨碍民生
2023-12-04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2023-11-28更新 | 2427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3年高考福建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