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魏书》记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说明当时(     
A.北方商品经济一度严重衰退B.南方政权的整体实力占优
C.实物税取代货币税成为主体D.物物交换是主要交换形式
2024-04-18更新 | 65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届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一)历史试题
2 . 关于江南地区,《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而《宋书》(南朝沈约著)则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 )
A.得益于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B.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
C.源于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地区开发D.反映了南朝政府更注重农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晋时期,政府颁布占田令。据《晋书》记载:“诸侯王大国在近畿占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并制定了不同官品占田的具体数额:“官品第一至于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田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这些规定有利于(       
A.八削弱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B.推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促进自耕农经济的迅速发展D.加速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流动
4 . 不同时期的文献对江南地区的描述出入较大,究其原因是(       

时间

文献

有关南方社会状况的描述

西汉《史记·货殖列传》“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
南朝《宋书》“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A.两位作者所处阶级立场不同B.文献资料的记载都无法考证
C.成书时间江南实际情况不同D.文献史料不如考古实物真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北朝尉迟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墓志中关于祖源追溯的记载。据此推知,当时 (     
A.宗法观念强化B.北魏正统确立C.华夏认同加强D.南北交往密切
2023-10-1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图反映了自东汉至西晋末年,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情况。唐刘知几《史通·邑里》记载:“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衣冠南渡”的原因是(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①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
②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
③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④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9 . 《魏书》记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说明北魏时期(     
A.北方商品经济出现严重衰退B.实物税取代货币税成为主体
C.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物物交换成为主要交换形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西晋郭义恭在《广志》中记载谷子有12个品种。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86个品种,分别具有早熟、晚熟、耐旱、耐水、易春、味美、味恶等不同特点。这反映了北朝(     
A.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B.谷类作物种植发展
C.南北方经济交流频繁D.人们期盼谷子高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