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晋末年,匈奴单于刘渊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同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三祖五宗(西汉、东汉、蜀汉8位皇帝)神主而祭之。对刘渊尊汉的合理解释是
A.反映了汉朝在历史上影响巨大B.表明刘渊企图统治全国的野心
C.尊汉的目的在于获取政治资本D.刘渊提倡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牢事行政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上述史实表明南朝
A.皇室贵族势力下降B.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C.中央集权衰落D.庶族地主政治地位提升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缜(约450—515)在《神灭论》中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的《神灭论》一发表,朝野为之哗然、震惊。于是出现了竟陵王萧子良凭借宰相的权力,慌忙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但由于他们讲不出象样的道理,尽管人多势众,也没有压倒坚持真理的范缜。
材料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毛泽东同志曾经对农村社会作过多次调查,发现迷信十分盛行。由于迷信的严重存在,使得老百姓面对自己的苦难非常麻木,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一份关于革命前兴国社会的情况调查说:“兴国的迷信鬼神,可说应有尽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不是在迷信鬼神中”。调查者举正月的例子说,“……还有一种茅山,人家病了,他们假借招魂的法子惑众,是男人化装女人,口唱淫词……丑态百出,一股流氓赤膊鬼,趋之若鹜,这是一种最坏的东西。对此,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反对迷信思想和反对迷信活动的斗争。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灭论》的发表使“朝野为之哗然、震惊”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开展反迷信活动斗争的原因。
(3)据此谈谈你对反迷信斗争的认识。
5 .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16-11-27更新 | 3690次组卷 | 88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诸葛亮之为相车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三分天下的史话,殊不知,“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蜀汉在与曹魏长期的对抗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综合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诸葛亮为执行以分裂为宗旨的三国鼎立,在蜀汉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这一切最终使得蜀汉经济崩溃,人口锐减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导致了蜀汉仅有42年的短命历史。

——摘自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赢得普遍赞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葛亮的过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D.门阀世族势力的强化
8 .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A.50年代初期B.60年代初期C.70年代初期D.80年代末期
2016-11-27更新 | 239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南昌二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1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之所以肯定曹操,恐怕也缘于二人在诸多方面有着逼真的“形似”乃至“神似”之处。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云、临危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即使在个性、气质上,二人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
材料二:“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北宋·苏轼《志林》
材料三:《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赤壁之战中的人物很多。重点只有几个。在决策阶段,作者着力写诸葛亮和周瑜,在决战阶段,则突出了曹操。……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加工,已成为统治阶级权臣的形象,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成为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点是奸诈,小说同时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从<赤壁之战>看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曹操的?
(2)结合宋元时代背景分析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三中对曹操的贬低评价?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什么?
10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的名句;“羽扇纶巾”“躬耕南阳”“借东风”是文艺作品对诸葛亮的描述。根据这些材料判断诸葛亮应该属于哪个学派?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2010-12-29更新 | 10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