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晋书·慕容廆载记》:“廆以大棘城(注:前燕早期都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该史料可用作研究(     
A.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往B.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C.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D.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前期军中号令都使用鲜卑语,汉族官员或习鲜卑语,或置译令史。但彼时文书则多用汉文(鲜卑很可能没有文字),太武帝遣使至嘎仙洞祭拜先人,也使用汉文书写铭文。随着越来越多汉人进入北魏政权,鲜汉官员言语沟通、文书用语与口头用语的差异等问题愈加凸显,不仅行政效率受到较大制约,也易导致鲜汉官员分化对垒。孝文帝迁洛后,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以汉语作为通行语言,原以汉字表音、多有缀语的鲜卑姓也由此改为汉姓,这一措施由上层逐步下及庶民。孝文帝迁洛后鲜卑贵族交游雅集、吟咏谈玄的风气,正是以汉语的使用与普及为基础。

——摘编自徐成《北朝制度革新为隋唐大一统创造条件》

材料二 11世纪,苏格兰王室就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至14世纪,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语已经在苏格兰南部和东部几乎替代了苏格兰人的传统语言盖尔语。亨利八世于1536年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特别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到了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称詹姆斯六世)采取的政策也是用英语把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便是翻译出版钦定版英文《圣经》,并下令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开启了以共同语言构建不列颠宗教共同体的历程。这使得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

——摘编自张炜《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和中世纪前后的英国在推行共同语言上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同语言对于国家(政权)建设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北魏名臣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一改《三国志》中的“国书”为“录”,各国主的“纪”为“传正朔,自相君长”,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记录。此外,在该书中还改变《三国志》“夷”“夏”分开的说法,创造了“夷夏”“戎夏”“胡晋”等新名词。《十六国春秋》的出现表明当时(     
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B.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
C.各民族关系相互平等D.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
4 . 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据此可得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模式三下阻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D.三种模式下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不断
2024-05-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十六国时期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A.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B.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C.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D.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2024-05-2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西晋短时期曾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政府此举(     
A.有利于江南开发B.旨在维护门阀士族统治
C.激化了阶级矛盾D.是维护统治的长远政策
2024-05-14更新 | 54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北魏孝文帝时,面对“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则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随后建议被采纳。这有利于(     
A.打击鲜卑贵族利益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加速北方统一进程D.提高土地利用率
2024-05-1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魏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北魏的这一行为(     
A.有助于维护北方的统一
B.意在表明北魏的中华正统地位
C.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D.确立了阴阳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文化与历史之生命与精神,皆由其民族所处特殊之环境、所遭特殊之问题、所用特殊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绩,而成一种特殊之机构。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制度,亦包融于其民族之全部文化机构中而自有其历史性。所谓“历史性”者,正谓其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问题则依地域、人事种种实际情况而各异。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视角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4-18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
2024-04-07更新 | 109次组卷 | 45卷引用:辽宁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