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5 道试题
1 . 依据表中关于三国时期卤城之战的史料,最合理的推断是(     
史料内容

出处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 还保营。

《汉晋春秋》(东晋)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 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晋书》(唐朝)

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 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北宋)

A.《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对客观B.相关信息可以进行互证
C.《资治通鉴》主要依据《晋书》D.出现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2024-05-2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高一·北京·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沈约《宋书》记载“自晋氏流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作者认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A.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B.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D.统治者推行有力的发展政策
2024-05-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3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仿汉制确定士族门阀时,“魏晋旧门,入魏仍有官宦,虽官品稍低,仍列于士族,次等士族以及本非士族者,只要入魏官爵显赫,也入士族,甚至上升为高门右姓”。这一举措(       
A.旨在瓦解东晋的统治B.打击了北魏守旧势力
C.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D.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2024-02-19更新 | 213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成玉时的青铜器《何尊》铭文。魏晋时期将“中国”与“华夏”两词融合,“华夏”之称逐渐演化为“中华”。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等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提出近代“中华民族”概念,认为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强调在中国主权和治权范围之内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民族主义”这一概念。辛亥革命后,在边疆分裂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1917年李大钊强调“今后中国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隶属”。他号召把中国复兴之希望放在“朝野爱国诸同胞”身上。

——摘编自孟成全《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从“华夏”之称演变为“中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1917年“中华民族”内涵发展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内涵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4-01-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书》记载某一诏书:“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该诏书应出自于(     
A.东汉光武帝B.魏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炀帝
2024-02-0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7日内更新 | 75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     
A.北方人口南迁B.社会环境相对安定C.自然条件优越D.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家外甥,建立的政权名为“汉”。该现象说明(     
A.门第观念影响广泛B.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D.民族交融交流趋势出现
2024-01-28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晋书》记载,琅琊王司马睿移居建康时,“士庶莫有至者”。同年上巳节,司马睿“乘肩舆,具威仪”,在琅琊王氏的王敦和王导兄弟的陪同下亲自参与祭祀,吴人纪瞻、顾荣等江南望族则“窃觇(查看)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该事件反映出当时(     
A.士族与皇权矛盾较为尖锐B.司马睿知人善用深得人心
C.门阀士族的政治影响强大D.江南的社会等级观念浓厚
10 .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宋书》中记载的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两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经济的发展趋势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D.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
2024-01-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