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22-23高二上·安徽池州·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2022-11-16更新 | 4350次组卷 | 5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新高考七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的恶化D.民族交流交融
2024-03-01更新 | 549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2-23高二下·甘肃临夏·期中
名校
3 . 对如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D.民族交融加强
4 . 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史书编撰的体裁与体例类型多样,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史书编撰体裁与体例(节选)   

史书体裁与体例内容
《春秋》编年体: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春秋时期史事
《国语》国别体: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顺序分国别叙述内容基本上是春秋时期史事。
编撰体裁虽是国别体,但以编年记事的方式叙述对各诸侯国的史事
《史记》纪传体通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通典》典制史: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以制度分门立目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的历代制度史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注:体裁是史书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学案、评论等,体例则是史书的内部结构。


请你以一名史官的身份,就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或某一阶段编撰一部史书,说明你的史书撰写体裁与体例,并概述史书的内容。(要求:书名明确,准确说明体例与体裁,内容表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3-06更新 | 32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先秦以来的观念认为,华夏居于中原,是天下的主导,夷狄处于边缘,为华夏的从属。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通常以“中国”“华夏”自居,将东晋斥为“南裔(夷)”。与此同时,南方政权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建康”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修订了“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这些现象有利于(     
A.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B.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奠定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D.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6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A.①——西晋B.②——东晋C.③——北朝D.④——北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的成都织锦“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在政府鼓励下蜀锦远销吴、魏,“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据此推知,该现象是(     
A.长途贩运发达的表现B.南方经济开发的延伸
C.蜀汉军事斗争的需要D.商业政策巨变的反映
2023-10-30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稳派教育)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     
战争时间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 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氐)军队,前秦王朝走 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
梁武帝北伐公元505年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 界维持在淮河一线。
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
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转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
9 . 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
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
2020-06-11更新 | 627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氏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基调。比较来看,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相当,但自古罗马帝国以后就逐步分裂为众多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欧洲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公元3~6世纪中欧人口迁徙的后果的差异。
2023-08-10更新 | 20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全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