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2023-08-28更新 | 3926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2-10-27更新 | 3967次组卷 | 23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2022-05-30更新 | 2511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曹魏将东汉末年州牧制度固定化,州刺史(州牧)正式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并且自曹魏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不带将军号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曹魏的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监察B.助长了地方割据的趋势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D.推动了短暂统一的出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这表明(     
A.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B.华夏认同具有统一的内驱力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开放D.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年)中,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袴口。”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内迁民族认同中原地区文化B.人口迁徙利于南方地区开发
C.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
2023-05-05更新 | 738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灌南惠泽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对《氾胜之书》《四月民令》和东汉张衡《南都赋》的统计,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齐民要术》所载的蔬菜增至35种,包括栽培方法首次被记载的藕、芡、菱等水生蔬菜;果树的种类也更加丰富。这一变化说明,北魏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B.国家统一加强民族交融
C.丝路开通引进外来物种D.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
2023-03-02更新 | 695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
2023-05-29更新 | 777次组卷 | 9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志·魏纪》《后汉书·献帝纪》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曹操自领冀州牧。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曹操自为丞相。
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汉皇后伏氏,坐与父(伏)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

材料二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为便利纪年,认为在乱世存在多个政权并立时要选择其中某个政权作为正统,如在三国时期以曹魏为正,南北朝选择宋齐梁陈纪年,五代十国则选择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为标准。北宋和辽、夏并立,因宋受后周禅让,所以在这一时期将宋作为正统。他认为这一举措“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三国志》和《后汉书》对相关史事叙述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司马光和朱熹关于三国时期“正统”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观点产生的原因。
2023-02-11更新 | 629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