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下列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征的是(     
①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
②数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
③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
④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5-25更新 | 42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下图为魏晋时期北方民族内迁的情况。据此可推知(     
A.民族关系在碰撞中交融B.作物品种在交流中丰富
C.社会经济在改革中发展D.国家疆域在开放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三国争霸中非常普遍存在:遥领和虚封。即公元229年6月,蜀国派遣卫尉陈震祝贺孙权称帝。随后,吴、蜀两国相约平分天下,在没有知会魏国的情况下,将魏国的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划归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划归蜀国,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这说明(     )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
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
2023-05-21更新 | 45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四大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五)历史试题
4 .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相生相胜”、什伍连坐、吴起变法、双镰铁范
“敬天保民”、礼乐制度、国人暴动、“工商食官”
《礼宾图》、招提寺、藩镇割据、“开元通宝”
“以形写神”、“土断”、五胡内迁、灌钢法
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④②①③D.②③①④
2023-05-19更新 | 3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刘备入川后,恢复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辽阔”。这些举措(       
A.扩大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B.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C.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D.增强了治理南方地区的实力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我国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5-12更新 | 49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一)历史试题
7 . 在曹魏时期“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基础上,西晋推行占田荫客制度,百官依品级高低占田荫客,占田多者50顷,荫客50户,少者占田10顷,荫客1户,荫客向荫庇者交租不用承担国家赋役。这一制度设计(     
A.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B.演变为北魏时期均田制
C.促进了士族体制的形成D.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中国这四百年间扰乱分裂,是人种大融合的时代。在北面和西北的草原上,留在后面的一些小部族,在草原人口减少以后又逐渐茁壮,形成新的族群,例如突厥、契丹等。”材料中“中国这四百年”指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
2023-05-07更新 | 492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年)中,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袴口。”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内迁民族认同中原地区文化B.人口迁徙利于南方地区开发
C.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
2023-05-05更新 | 735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三国时期,魏、蜀、吴究竟谁是正统?各个朝代的史学观点不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书》云:“晋时,巴西陈寿(晋臣)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三国志·魏书·武常纪》称曹操为“大祖”,封武平侯后称“公”,封魏王后称“王”,纪末“评曰”复归称“太祖”。《三国志·蜀书》称刘备为“先主”,称刘禅为“后主”,孙权则径称其名。

——摘编自周振刚《<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兼论“蜀国”之称谓》

材料二   关于三国时期的正统问题,朱熹说:“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因为在朱熹看来,曹魏篡夺立国首先就违背了儒家的道德价值,不符合二帝三王的得国之道。按朱熹对君王治道“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之要求,曹魏篡汉属于不仁义,治国又以功利为主,所以魏不当为正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一步道:“(宋)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梁启超进而说:“正蜀也,凡亦谓正宋也。”

——摘编自平先荣《宋代士人之三国正统观研究——以宋代史论为中心》


(1)根据材料,概括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南宋时期三国正统观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三国正统观变化得出的启示。
2023-05-03更新 | 2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