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中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是(     
A.B.C.D.
2023-06-26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曹魏名臣邓艾上陈称:“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羌胡与汉族的相互包容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加剧
C.朝廷正视民族交融问题D.南北方文化差距的缩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A.民族差异的消失B.民族交融的发展C.民族习俗的趋同D.民族布局的改变
4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甘肃靖远县乡民赵仁普拾获“晋归义羌侯”金印,此后在西和县还陆续出土了“晋归义氐王”“晋归义胡王”等金印,这些金印上均刻有“归义”一词,最后一字都为“王”或“侯”,制印时间主要在西晋,持印者皆为少数民族贵族。这些文物可用于说明西晋时期(     
A.大一统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B.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得到延续
C.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D.金属冶炼业发展较为迅速
5 . 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
2023-05-29更新 | 777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人大附中深圳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所示是公元282年部分地区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和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省区河南陕西广西河北云南福建山东广东湖北湖南贵州
密度(人)18.577.9811911.671.630.7911.21.287.564.650.57
占比(%)14.656.931.2912.133.000.468.151.346.704.620.47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人口迁徙现象比较频繁
C.北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北方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三国志·鲁肃传》载,孙权问计于鲁肃,鲁肃分析形势,为孙权陈述了立国方略:“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鲁肃的立国方略是(     
A.统一中国B.鼎足而立C.复兴汉室D.联蜀抗曹
2023-05-06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曹魏统治者初期实施军屯,后来开始出现民屯,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出租的武官),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若遇到重要事项,典农官可直接向中央请示办理。典农官的设置(     
A.有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保证了曹魏军事上的胜利
C.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推动均田制的发展和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     
A.江南地区的开发B.北方战争的频繁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庄园经济的膨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材料二 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唐]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三 当宣(晋宣帝司马懿)、景(晋景帝司马师)开基之始,曹(曹氏)、马(司马氏)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被诸葛亮所击败)······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唐]刘知几《史通·直书》


(1)指出根据材料一、二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
(2)材料一、二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哪一记载更为可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