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如图所示是魏晋时期北方民族流动形势(部分)。这一形势的直接影响是(     
A.加速了南北统一B.促进了民族交融C.形成了三国鼎立D.推动了农业开发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55次组卷 | 26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列四张中国古代历史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北周北齐后梁与陈①

   
东晋与十六国②

   
三国③

   
西晋④

A.②④③①B.③④②①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2023-11-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这主要反映出西晋时期(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B.宗法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强化
C.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D.取消了依据德才选官的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A.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间的矛盾激化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西晋政府规定官员应按品级占田:“其官员品第一至于九等,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同时,还规定了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等。这一土地制度(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发展B.以重建小农经济为目的
C.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魏晋时期颁给少数民族官印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首字多有“魏”或“晋”字,以标明至高无上的权威;二是官印中多有族名;三是对归附投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多赐带有“归义”字样;四是印钮多为驼钮。如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晋政府实行相对开明民族政策B.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C.西晋政府颁印有利于民族的交融D.西晋时少数民族逐渐主导了局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器乐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食品,逐渐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权强化B.民族交融加强C.江南经济开发D.政权更迭频繁
2023-06-15更新 | 333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A.民族差异的消失B.民族交融的发展C.民族习俗的趋同D.民族布局的改变
10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二   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

——岑仲勉《隋唐史》

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

——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