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
2022-09-07更新 | 999次组卷 | 27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北魏前期,百官没有俸禄,对于地方官,朝廷只问其能否上交一定数量的租调而不管他们对地方的搜刮。太和八年(485年)朝廷“始班俸禄”,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百匹者死”。实行均田制之后,官员可以得到一定职分田上的收入,但“卖(职分田)者坐如律”。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俸禄制的实行杜绝了官员贪赃枉法   ②改革措施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③金属货币成为官府的主要支付手段   ④官员们没有取得职分田的所有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3-05-28更新 | 514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3 .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
2020-05-11更新 | 1844次组卷 | 32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16-11-27更新 | 3704次组卷 | 88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B.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23-04-13更新 | 320次组卷 | 64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统一将是大势所趋B.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在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量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史书多记载“遂不用钱”“钱不同钱”“钱终不行”“钱货无所周流”等。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B.北方商品经济恢复发展
C.市场管理逐步的规范化D.北魏实现了对北方统一
9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攻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2022-10-14更新 | 658次组卷 | 46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23次组卷 | 32卷引用:甘肃省临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