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16-11-27更新 | 3722次组卷 | 88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3 . 某同学在整理笔记时,整理了以下词语:“三国鼎立”“南北朝”“江南地区开发”“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应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4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攻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2022-10-14更新 | 660次组卷 | 46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实行什伍连坐制B.推行汉化,移风易俗
C.制定官吏俸禄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6 . 孝文帝统治时期积极“去故存新”,如:迁都洛阳,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讲汉语、穿汉服,“欲令魏朝齐美于殷周”。有学者指出:尽管我们不能把北魏乱亡完全归咎于孝文帝的改制,但他付出了将本民族消融于汉族的代价,却加速了鲜卑贵族的腐化。材料旨在强调孝文帝改革(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D.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匈奴、汉、柔然、羌等民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       
A.南北差距逐渐缩小B.民族交往途径单一
C.民族矛盾有所缓和D.婚姻观念平等开放
2023-02-02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据《魏书·任城王传》载,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此推断,孝文帝迁都洛阳旨在
A.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B.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
C.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D.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2022-01-1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