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2020-05-13更新 | 1078次组卷 | 43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畜牧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2021-04-15更新 | 502次组卷 | 91卷引用: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二12月模块学习学段检测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2016-11-27更新 | 2133次组卷 | 39卷引用: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孝文帝后期,汉人士族担任将相的人数从不到四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经过宣武、孝明两帝后几乎达到胡汉各半的比例。这说明北魏
A.汉化程度不断加深B.政权被世家大族垄断
C.选官用官注重门第D.胡汉有别的观念淡化
5 . 如图是某一时期朝代更迭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正确朝代是(     
A.前秦隋B.西晋北魏C.北魏后赵D.西晋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中的一幅。壁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壁画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8 .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资料,他探究的主题是(     
A.先秦时期B.秦汉的大一统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种桑养蚕的地区,男子每人给桑田20亩。北朝晚期的文人颜之推说:“河北妇人……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这说明当时(     
A.北方纺织手工业较发达B.手工业的发展超越农业
C.丝织业区域生产专业化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密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B.瓦解了门阀势力
C.有效缓和了北魏社会矛盾D.促进了民族交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