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理念。

材料二   5世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3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三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司马光

材料四   



                    唐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什么变化?有何历史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分析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三个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简要说明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请谈谈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2023-12-2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弘农杨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       
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
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大臣”。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辄杀以立威”。这些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的强化B.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政治发展不均衡D.中枢机构的权力变化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表是部分北魏皇帝列表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公元)
道武帝拓跋圭368—409
太武帝拓跋焘424—452
献文帝拓跋弘466—471
孝文帝拓跋宏471—499
宣武帝元恪500—515
孝明帝元诩516—527
孝庄帝元子攸528—531
孝武帝元修532—534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指出材料一内容变化,概括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体现了“汉化是总体的趋势”。据材料二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
2023-10-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ū)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逋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九》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四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阅读材料二、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三的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隋唐时期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举措。
2023-11-2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乐、胡舞、胡饼”所反映的现象,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举措。
2023-11-1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以女性祖先和自然神祇为重要祭祀对象,而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祭祀对象以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为主。北魏这一变化(       
A.反映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B.说明女性政治地位降低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导致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2023-02-0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汉代交领右社成为汉服规范,汉代考古资料中极少见到左衽服;三国嘉峪关曹魏墓中壁画贵族和平民的画像有很多都是穿着左衽服装;东晋世家大族和百姓南迁,左衽服带到江南,南京东晋二号墓女俑就穿着左衽窄袖衫。这一服饰变化主要反映出
A.人口迁移改变习俗B.夷夏之别不断强化
C.民族交融趋势增强D.南北生活习俗趋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