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73年窦固用兵西域始,东汉便将屯田与戍边结合,沿军事攻略路线进行屯田,以保障西域用兵的军粮供给,至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结束。屯田区域从东疆靠近河西的伊吾、柳中、金满三地逐步延伸至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主要在高昌、金满、疏勒、精绝、于阗、楼兰等地。在这100多年中,以河西为重心并随着东汉在西域战争的进程,屯田区沿战略要地逐次展开。东汉屯田西域基本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西域的使者和商人云集于此,丝绸之路成为文化聚汇交流之路。

——摘编自于莎莎、张安福《东汉西域屯田“三废三置”与西北边疆安全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期,由于内地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各王朝无力如汉代那样经营和管理西域。这一时期,内地各政权在西域的屯田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的楼兰、高昌等地,屯田和统治中心从渠犁东移至楼兰地区,亦无法控制整个西域。有研究者认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屯田,与其说是为了捍卫中原王朝的西北边陲,毋宁说是为了保护河西大族的经济利益。”

——摘编自王欣《魏晋西域屯田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西域屯田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魏晋时期西域屯田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7-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上图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4 . 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
中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正是在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试验本)第47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请用具体史实说明“胡族君主”是如何“身体力行”,“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的?
(2)“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有何特点?其意义如何?
2016-11-18更新 | 5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