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观察下面两幅地图的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地方的藩镇割据势力强大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C.民族间交融取代民族隔阂D.政权更迭中蕴含统一趋势
2024-01-3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材料一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重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

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怀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摘编自李少玉《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材料四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
2023-07-2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如表。

《元晖墓志铭》拓片

公讳晖,字景袭,河南洛阳人。昭成皇帝(北魏高祖拓跋什翼犍)之六世孙……温源恭俭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笃敬之诚,因心而厚。幼涉经史,长爱儒术……太和(北魏孝文帝年号)中始自国子生辟司徒参军事,转尚书郎太子洗马……入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春秋五十五,以神龟二年九月庚午遘疾薨於位(因病去世)。天子震悼,群辟痛心,有诏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领雍州刺史,侍中如故。考德累行,谥曰文宪公。

                                                                                                                                ——摘编自《元晖墓志铭》

材料三   如表。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包括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保留了原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大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材料四   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
(3)依据材料三,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影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边疆政策的历史意义。
2022-11-26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图中“A”处代表的政权是(     
A.吴国B.西晋C.东晋D.陈朝
2022-08-02更新 | 17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对如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备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D.促成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9-10高二下·黑龙江佳木斯·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日:“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2022-06-14更新 | 610次组卷 | 95卷引用: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2022·北京门头沟·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史籍记载: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每号令军士……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而凌之?’其语华人(汉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佃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汝何为疾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B.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
C.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D.统治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2022-04-13更新 | 528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2022高二下·北京·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2022-03-09更新 | 659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10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氏、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以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的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以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越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2-02-1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