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长庆三年(823年),柳公绰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他经过邓县时,有两个官吏,一个犯贪赃之罪,另一个则犯玩弄文字、曲解法律之罪。众人皆以为贪赃者会被杀,然而柳公绰认为“赃吏犯法,法在;奸吏乱法,法亡”,遂诛杀“舞文”者。这印证了唐代后期(     
A.节度使对所辖区域可自主处刑B.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C.地方治理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D.节度使成为州级最高行政长官
2 . 唐代,最初作为巡察区划的道在中后期发展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道的长官如节度使、观察使转变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由虚三级制向实三级制过渡的特点。据此推知,这一变化(     
A.保证了中央对地方有效管控B.源于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C.蕴含着地方割据分裂的隐患D.说明边疆形势走向缓和
2024-02-09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元和二年(807年)至龙纪元年(889年),共有高级文官25人出任西川节度使,其中武元衡、段文昌、杜元颖、李固言等10人以宰相出镇成都,形成“硕德名儒”节度使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B.说明唐朝中枢机构出现异化
C.得益于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D.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4 . 《资治通鉴》232卷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上忧之甚。会韩滉(镇海节度使)运米三万斛至陕,上喜,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反映出唐朝后期(     
A.灾荒影响了朝廷的治理效能B.中央政权仍有一定的向心力
C.大运河解决了南粮北运难题D.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控制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代后期,一批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朝廷以户部侍郎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运,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旧”的成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科举制度的实行D.政府财政负担加大
2023-11-28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唐朝中后期,朝廷在各藩镇设有监军院,各藩镇在长安亦置进奏院。部分藩镇将帅的拥立都要得到监军使认可,并由他们奏报中央批准。进奏院是藩镇驻京办事机构,负责向朝廷报告本镇情况,呈递本镇表文。由此可见,监军院与进奏院的并存(     
A.彰显了朝廷与地方矛盾的缓和B.体现了藩镇游离性与依附性的双重特点
C.为唐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实力
7 . 为加强边防,唐玄宗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至唐玄宗统治后期,节度使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这一变化导致(     
A.西北地区边防空虚B.中央与地方关系失衡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黄巾军起义席卷全国
2023-11-09更新 | 7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8 .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代宗即着手重建国子监,并颁布诏书称:“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恐干戈之后,学校尚微,僻居远方,无所咨禀,负经来学,宜集京师”。虽天灾、战乱不止,唐政府仍给予国子监大量财政支持。唐代宗这一举措(     
A.旨在利用儒学维护社会秩序稳定B.体现了政府恢复教育的强烈愿望
C.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现实需要D.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断扩大
9 .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朱温代唐后,偏居河东一隅的李氏,一直以复兴唐室为号召,十余年后一举灭梁。后唐以“中兴”自况,将朱梁比之有穷、新莽,越梁而直接承续唐正统,但在官僚阶层中,除清算少数梁末帝亲信外,留用了大批梁旧臣,这批人成为后唐政治中颇具影响的群体。这反映出(     
A.后唐实际上是唐王朝的继续B.后唐注重政权的合法与稳定
C.后梁后唐是藩镇割据的扩大D.后梁为后唐提供了统治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