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04次组卷 | 128卷引用: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2022-10-07更新 | 1999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施行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市民文化的兴盛
4 . 唐初,虽然个别商人通过纳赀等途径入仕,但这些途径并不被视为“正途”。唐代中后期,政府规定“三年内弃商专业”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表明唐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B.科举制度得到完善
C.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D.商人跻身统治阶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礼学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礼”是内容,“乐”是形式,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治国的基本要素,礼乐的这种治国内涵被无数统治者沿袭采用。儒家认为,礼乐因人情而设,有节制性情、提升道德的作用;“礼”的和是“中和”,礼以和为贵,就是在尊重各个阶层权利的基础上,要求人尽自己的义务而达到和谐,这种思想在当代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刘丰《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迪》

材料二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宋之际,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出现了文化转型期。唐朝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压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和保障,以传统的礼法之学渐渐崩溃,家族文化逐渐解体,文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民风渐变。到了宋朝及以后的时期,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平民文学兴起,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市民文艺广受欢迎。新的平民学者群体也不断壮大,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也呈现出一定的平民精神。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古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022-08-05更新 | 695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朝末年的韦昭渡,属京兆韦氏,咸通进士。却被宦官田令孜讥讽为“在中书则开铺卖官,居翰林则借人把笔”;至于裴枢,出自“代袭冠冕”的河东著族闻喜裴氏,咸通进士。更只被军阀朱温及其心腹视为“衣冠宿望难制者。”材料表明士大夫群体(     
A.构成资质令人瞩目B.来源兼具科举和门户特点
C.对品第的维护和自矜D.完全由新兴势力构成
2023-10-25更新 | 537次组卷 | 1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河北冀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2022-04-10更新 | 1205次组卷 | 2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2届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东汉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为主,如表列举了当时的几种主要美德。这体现了当时的选官制是(     
久丧对父母守丧三年或加倍;对举主、故将行孝三年
让爵父有高面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
避聘避聘不就或让亲属
报仇家有仇怨,奋身图报
报恩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等
A.科举制B.宗法制C.察举制D.郡县制
2022-09-06更新 | 1066次组卷 | 10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1
9 . 中唐以后,不少高级官僚利用进士科使子孙获得高位,父子、祖孙皆进士及第的多了起来。如元和中进士及第的刘宽夫,其祖刘遁,其父刘伯刍、其子刘允章祖孙四代皆进士及第,均位居五品以上。由此推知(     
A.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B.安史之乱导致门第观念强化
C.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D.科举选官方式存在一定局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隋唐科举取士兴起,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自己的儿子通过荫庇获得入仕资格,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而是通过“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的方法,在别人推荐下,被征召到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之臣。由此可知(     
A.科举尚未形成风气B.唐朝选官制度多元
C.八股文非李白强项D.荐举仍是入仕主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