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2019-01-30更新 | 1577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普宁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2016-11-18更新 | 1122次组卷 | 59卷引用:2010-2011学年广东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019-01-30更新 | 905次组卷 | 69卷引用:2010年广东广州市番禹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4 . 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B.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C.分割宰相权力D.体现近代民主议政
5 . 唐玄宗时,因中书省文书常常积压,于是选文学之士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来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其后翰林学士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这反映了(     
A.宰相逐渐失去实际权力B.君权和相权矛盾有所缓和
C.朝廷权力分配有所调整D.中书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019-09-29更新 | 519次组卷 | 52卷引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体现出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B.皇帝独尊地位的削弱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D.中枢体制的运行方式
2023-12-12更新 | 276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9 .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2016-11-27更新 | 882次组卷 | 65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普宁勤建学校高二下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