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2022-01-12更新 | 7000次组卷 | 77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2022-06-08更新 | 6492次组卷 | 6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020-01-09更新 | 8889次组卷 | 106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三省权力B.加强了权力监督
C.扩大了统治基础D.规范了决策程序
2023-08-26更新 | 1591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太宗时期,尚书省长官拥有参与朝廷最高级别的政治会议的权力,可以发布最高行政指令、监督各地方官府执行中央命令的情况。由中书省制定,经过门下省审批通过的各项文书,最终也由尚书省负责实施。由此可见,当时的尚书省(     
A.监督百官执政情况B.属于国家中枢行政机构
C.与中书省分庭抗礼D.已严重威胁到君主权力
6 .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2019-01-30更新 | 2950次组卷 | 64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B.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3-07-15更新 | 549次组卷 | 47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依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墨敕斜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君主专制B.三省六部形同虚设
C.中央集权D.官吏任命程序混乱
2023-05-13更新 | 540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019-01-30更新 | 4086次组卷 | 125卷引用:天津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考试历史试题
10 .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并说明“回归”后的隋唐是否是秦汉的“复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