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李义府等“奏请多畏人之知”,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提高决策效率B.实现政事公开C.抑制政治腐败D.避免决策失误
2023-09-28更新 | 277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2 . 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3 . 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的设立(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2021-04-20更新 | 774次组卷 | 1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629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唐太宗此言意在说明(     
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2023-09-05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唐代中期以后,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的地位不断上升。到唐末,枢密使有了专门的办公机构——枢密院,“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最终确定。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B.成为宦官专权的根源
C.说明了唐代中枢机构的异化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 .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这说明尚书省(     
A.成为了国家的权力中心B.弱化了中书门下职能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8 . 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大致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中央官制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D.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9 . 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2020-05-10更新 | 823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说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和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020-08-10更新 | 759次组卷 | 110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