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2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一、二,说明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2021-12-22更新 | 254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B.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渐趋成熟
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2021-12-05更新 | 229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4 . 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是何时?
2021-11-2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导学-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代尚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皇帝的旨意以及中书省、门下省议定的事项最后均需交由尚书省负责具体实施,唐太宗也曾指出:“尚书省,天下维纲,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这反映了当时尚书省
A.为宰相集体议事的主要部门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具有行政事务的最终决策权D.负责中央政策及文书的制定
6 . 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主要说明(     
A.中书门下省都是检察机构B.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
C.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D.依据分权和制衡原则行使权力
7 . 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官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制
A.在魏晋时期已经完善定型B.随着君主专制强化而发展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能够有效防止宦官的专权
8 . 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
A.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2021-07-07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9 . 唐制,门下省设给事中四人,负责封型中书起草的诏敕,不要则封还或“涂归”,对六部等所上奏报亦可正。“唐制”如此设置,主要是为了
A.扩大宰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
C.减少决策失误D.体现公平公正
10 . 关于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有学者认为一种是采用“领袖制”,宰相由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另一种是采用“委员制”,相权分掌于几个部门。结合所学,宰相制度实行“委员制”的时期是
A.先秦B.秦汉C.唐宋D.明清
2021-05-18更新 | 546次组卷 | 5卷引用:【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