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的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该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2017-10-1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中央机构图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图二,指出唐代在中央实行什么制度?归纳该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2)图三与图二相比,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与那位皇帝有关?

(3)材料三反映的是清朝设置了什么机构?并指出其职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规律。

2017-11-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杨坚)在开始掌握北周政权的时候,就一反周宣帝所为,“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他做了皇帝以后,更是“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在这样励精图治的情况下,为了整顿制度,开创规模,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革新措施,以巩固和发展新建立的隋政权。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隋朝疆域图》及《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右图)


材料三 唐代疆土广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艺术都有相当高度的发展。这些都使人们的眼界开阔,并为诗歌提供了新的素材,成为诗歌繁荣昌盛的客观条件。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1)具体说明材料一所反映的这次政权更替。作者对此是和态度?试用材料证明你的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朝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革新措施?试评价这些措施。
(3)对比材料二所引用的两幅疆域图,概括指出在我国疆域内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以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为什么说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16-11-18更新 | 7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
5 .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尽显治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候王……——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中央官制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秦朝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央官制,归纳中央官制演变的趋势。
(3)图1、图2分别是汉朝与清朝的形势图,请任选一个朝代写出这个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设置的管辖机构,并说明上述朝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管辖的意义。
2024-03-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唐代、宋代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分析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
2024-02-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中书、门下机构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材料二   明朝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宰相的罢废,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也因而受到严重影响。皇帝日理万机、疲于应付,不得不挑选一些官员承担秘书、顾问工作,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秘书咨询机构,即内阁。与此同时,宦官集团也利用接近皇帝的特殊地位,趁机扩张其势力,掌握国政,使明朝成为继东汉和中晚唐以后第三个宦官专权时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枢政治体制变化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024-01-04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制度与时代

材料一:汉朝从武帝(设立中朝)以后,宰相就渐渐失其实权……(曹)魏朝建国之初,置了一个秘书省(后改为中书省),于是中书亲而尚书疏。南北朝以后,因侍中(门下省负责人)常在禁近,时时参与机务,于是实权又移于门下省。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机要是在中书、门下省的,尚书不过执行政务罢了。到唐朝,就用三省的长官作为丞相,中书面授机务,门下省掌封驳,尚书承而行之。中叶以后,所谓翰林学士,和天子十分亲近,又渐渐的握起实权来……明清时期的殿阁,也不外此理。

——吕思勉《大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并任选两个时期加以说明。

材料二: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2)根据材料二,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2023-10-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2023-11-1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1、2、3反映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以来中枢行政体系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体现了科举制的出现是为了克服哪一选官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取代这一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意义。
2023-11-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