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钱乘且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新唐书》

材料二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学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渙达意,常得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摘编自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2)根据材料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
2 .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不同地区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材料二 “(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各自特点。试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其成因。
材料三 (朱元璋)因考虑到“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于是年九月“置四辅官”。要求他们“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位理赞化,以安生民”。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 “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来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3)据材料三、四,分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度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016-11-18更新 | 3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三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昆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四八五)

材料二 (唐初)由于三省宰相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以致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集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集议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并经皇帝同意后,便送尚书省分六部具体执行。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玄宗时,设立“中书门下”,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由此瓦解。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4 . 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二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