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尚书省→工部→中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工部→门下省→中书省
2023-11-20更新 | 192次组卷 | 46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2022-12-11更新 | 402次组卷 | 42卷引用:2021年高考北京卷历史变式题
3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4 . 下面图示显示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C.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充分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这是唐代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贞观年间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采取开明民族政策B.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D.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2022-08-18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022-04-18更新 | 299次组卷 | 67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大致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中央官制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D.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8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指出这样做的目的。
(2)依据所学,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要求:写出三省职能,并以箭头线(“→”)标出中央职权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影响。
(4)参考材料四,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2022-01-1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大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置诸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攻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适(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土地侯之,彼从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矣。”上从之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   北宋初,君臣讨论长治久安之策,太祖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如?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非他故也,节镇(节度使和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统一之初,在国家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哪两种观点?秦始皇采纳了哪种观点?他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主父偃为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是要解决西汉前期在政治上存在的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中央实行的制度,说明门下省的突出作用。
(4)根据材料四,赵普认为“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宋太祖是否采纳了赵普的意见?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5)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作用。
2022-01-1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2021-04-20更新 | 772次组卷 | 1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