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吴晗指出,“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文中的“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皇帝
2 . 贞观八年,尚书仆射李靖因病请辞宰相,唐太宗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贞观十七年,萧璃、李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不能称为宰相。“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的设置,意在
A.加强对相权的控制B.完善集体议政机制
C.提高中枢官的权威D.适应科举取士要求
3 .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旨在限制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