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代中央官制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1、图示3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2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治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3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尚书原是九卿之少府的属官,原来职能只是为皇帝收发公文。汉武帝规定,臣下的奏疏不经外朝而先交给尚书,然后由尚书呈送皇帝,尚书不经外朝御史再将皇帝的意见传达给丞相执行,皇帝与尚书(及随侍左右的诸吏、给事中、左右曹、侍中、中常侍)讨论政事的处理方案,因此尚书地位变得重要。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可以说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儒家人性善的藩篱,跳出了所谓“涂之人可以为尧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气息的重大突破。

——林建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宋代的君臣关系》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颇,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机构的设置使得“尚书的地位变得重要”?简要说明设置这一机构的作用。
(2)基于“于事稳便”的考虑,唐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在中央是如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
(4)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5)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23-06-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   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宜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

——《清圣祖实录》卷69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可知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不同,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地方上行中书省的设置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康熙帝在当时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设置的作用是什么?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分别是什么?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2022-08-0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行知高级中学202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大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置诸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攻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适(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土地侯之,彼从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矣。”上从之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   北宋初,君臣讨论长治久安之策,太祖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如?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非他故也,节镇(节度使和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统一之初,在国家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哪两种观点?秦始皇采纳了哪种观点?他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主父偃为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是要解决西汉前期在政治上存在的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中央实行的制度,说明门下省的突出作用。
(4)根据材料四,赵普认为“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宋太祖是否采纳了赵普的意见?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5)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作用。
2022-01-1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同样设有左右丞相。汉初以功臣为丞相,丞相成望甚高。汉武帝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即位后不久,就举用贤良文学之士,于本官外,另加侍中、给事中等职,让他们出入禁庭,与闻大政。武帝还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之职。尚书本是“少府”的属官,武帝让其掌文书章奏,其地位日渐重要。到了成帝时,官制有更大的改革,以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合称“三公”,俱为宰相之职。

——摘编自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

材料二   唐初,军国大事经过中枢各级决策机关商议和审核,然后发救施行,因此史称”鲜有败事”。宰相职权,继续发展,到了武则天时代,甚至有诏敕“不经凤阁(时改称中书省为风阁)鸾台(时改称门下省为鸾台),何谓之敕”的说法。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行政中枢机构的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发敕施行“鲜有败事”的制度保障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2021-10-13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题(B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五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杨炎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名称是什么,说明门下省有何职能。
(4)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初实行何种赋税制度,并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庸”的积极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实行独相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二   唐朝前期,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左、右仆射在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的政事堂讨论国政,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最初仅限于三省长官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官员也可参加政事堂会议,他们以本职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义,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高宗以后,则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参加政事堂集体议政,行使宰相职责,集体宰相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就使参政议政的人员范围明显扩大,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隋唐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及隋唐时期三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政事堂集体决策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国家出现以来,中国历代都制定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记述出处
史料1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宁欣《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史料2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司马光《资治通鉴》192
史料3(太祖)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4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随者,……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   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述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援引材料中史料信息加以说明。
(2)结合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