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玄奘西行求法,与印度多地高僧辩论,回长安后又翻译大量经书;日本派出的遣唐使队伍中多有学问僧;中国高僧鉴真历经艰辛东渡日本。由此可知,当时的佛教(     
A.受印度教排挤而被迫对外传播B.在多次转译后实现了“中国化”
C.经过大化改新成为日本的国教D.是东亚与南亚文化交流的纽带
2024-05-01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派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郡,并在郡城西面设置玉门关和阳关,扼守河西的大门。魏晋时期,中原战乱,不少大族和士人迁居河西地区,带来先进农耕工具和技术,推动敦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公元366年,僧人乐尊在敦煌城东南鸣沙山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所佛窟。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等经敦煌西行取经,莫高窟作为西行者祈求道途平安的处所香火不断,日渐兴盛。隋唐时期的敦煌,呈现出国际大都市的风貌,汇聚不同的宗教、文化、艺术,招徕不同血统的民众在此定居。在统治阶级崇佛浪潮推动下掀起兴建石窟的高潮,一些大家族也争先开凿“家窟”。到武则天时期,莫高窟已经有一千多所窟龛,汇集了众多精美壁画、造像,成为佛教艺术的宝库。

——摘编整理自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材料二   19世纪末,一大批西方探险家来到中国。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莫高窟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这些藏品现分藏在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机构,藏品由各科专家编目、研究,发表大量的研究成果。斯坦因撰写五卷的考古报告《西域考古记》,还编著有《千佛洞:中国西部边境敦煌石窟寺所获之古代佛教绘画》一书。由于他在探险中有着惊人的发现,并获取大量的珍贵资料,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号。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以白银五百两,获取写本、印本、文书、绢画等六千卷,并首次系统拍摄莫高窟照片数百张。由于伯希和通晓汉文,他获取了藏经洞中学术价值最高的经卷写本和绢本、纸本绘画,目前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

——摘编整理自《敦煌藏经洞·传奇继续》

材料三   国际博物馆界公认必须严厉阻止非法贩卖考古文物、艺术品及民族工艺品,但是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感受及不同的价值来看待那些在早期获得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特点的作品。长期以来,无论是通过购买还是通过捐赠等形式获得的文物已经成为保存它们的博物馆的一部分,并已延伸成为它们所在国家的遗产的一部分……呼吁归还多年来一直由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已经成为博物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需针对个案具体分析,但我们应该承认,博物馆不只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服务,还为每一个国家的公民服务。

——欧美18家博物馆联合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的价值及重要性的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敦煌莫高窟成为文化艺术宝库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斯坦因等西方探险家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宣言的看法。
2024-03-24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3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3 . 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     

浮雕上,四大天王命令手下的具有守护意义的保护神夜叉摔举马蹄,膦空而起,在城门之上一跃而过,身穿半袒衣服的太子坐在马上,手举无畏印,神情坚定毅然。

画面中在一座代表城门的雕刻前,身着汉族服饰的太子骑于马上,同时在这匹马的下面雕有四位头梳商警的人物形象,这四人各托一个马蹄将白马托起,左上角还有“飞天”紧随其后。
A.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
C.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D.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
2024-01-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3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
4 . 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兴胡麋集之所。古城遗址出土了当时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反映了唐代(     
A.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D.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所示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纸本《马与骆驼图》(9世纪)。该作品可用于研究唐代后期(     

A.民族交融B.西域交通条件C.对西域的管辖D.藩镇割据
6 . 如图是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由此可知,唐朝(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
C.佛教思想最受到尊崇D.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
7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养生方法,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在道德修养方面,养生学家主张修身养性;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士族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B.社会思想交融贯通
C.儒学已丧失主流文化地位D.道教吸收儒家思想
8 . 魏晋至隋唐时期,各地修建了很多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这反映(       
A.道教不断发展B.生产技术进步
C.佛教广泛传播D.社会持续动荡
2023-11-20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选必三 押题卷02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
C.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D.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2023-11-14更新 | 297次组卷 | 62卷引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二人教版历史试题(B卷)
10 . 如表所示为某同学搜集的学习材料,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奈良时代(710—794年)的日本文献中关于茶的记载极其少见。
从630年到894年,日本共遣使赴唐15次。
平安时代前期(794—930年),人们开始种茶、制茶、饮茶、咏茶,茶文化之风大盛。
815年,嵯峨天皇临朝时,入唐法师空海上书《献梵字及杂文表》云“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震旦(梵文‘中国’的音译)之书”。
A.遣唐使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B.唐朝实行“厚往薄来”的外贸方针
C.唐文化对东南亚国家具有巨大吸引力D.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