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2023-06-30更新 | 3898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世纪至12世纪推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05-19更新 | 980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攀登行动(二) 历史试题
3 . 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有一系列根据北朝《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的壁画,下图为莫高窟第138窟《孝养品》的须阇提太子割肉济父母的故事。但据后世学者考究,《大方便佛报恩经》是“疑伪经”,据此可知唐朝(     
A.壁画依据存疑无史料价值B.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
C.儒佛思想的冲突不可调和D.佛教发展逐渐走向本土化
4 .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建造初期,石窟内雕塑在原偏祖袈装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装。随后,洞窟佛像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这反映了(     
A.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B.民间信仰呈现多元性
C.佛教冲击儒学独尊地位D.雕塑作品的写实风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三家鼎立,相互斗争。比如,在儒家看来,僧尼脱离红尘,背父弃君,是不忠不孝之辈。儒家主张进取,建功立业,道家则主张超脱世间俗务。佛教认为人生在世万般皆苦,只有修行成佛归涅槧,才能脱离苦海,而道教则讲究修炼成仙,长生不老。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儒佛道三家也在相互吸收,体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尤其是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后开始向新儒学转变。儒佛道三家从斗争逐渐走向融合,这一转变(     
A.反映了国家文化政策的变迁B.标志着儒学再次确立了正统地位
C.说明儒家学者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D.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作出的调整
2022-08-31更新 | 889次组卷 | 1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在扬州求法、传法的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这反映出
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
2022-06-05更新 | 1100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如袁采在《世范》中讲:“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唐宋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A.市民文化的影响B.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D.佛道思想的影响扩大
2022-05-14更新 | 1008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昆山市学则优教育培训中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如表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有关记述。这体现了当时
记述出处
“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魏书》
“长沙寺僧业富沃,铸黄金为龙数千两埋土中,历相传付,称为下方黄铁,颖胄因取此龙,以充军实。”《南齐书》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梁书》
A.国家财政依赖寺院经济B.佛教始终受到统治者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了破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代儒家士人中参禅问道、信佛修道的大有人在,但很难真正放弃世俗生活而单纯追求彼岸世界,甚至佛教和道教自身也逐渐发展出注重现实生活的思想。这一现象表明
A.社会文化氛围呈现开明开放特征B.传统文化在交融互鉴中走向成熟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思想文化观念D.儒学与佛教、道教实现三教合流
2022-03-06更新 | 947次组卷 | 1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  )
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2021-12-26更新 | 357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临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