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之际,印度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东汉末年起,军阀互拼,惯于屠杀前朝子孙,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似能予以解释。当朝君主们向佛祖寻求宽恕,也就为佛教提供政治庇护。北朝的少数民族“自称胡人,当奉胡教”,故较能接受佛教。其统治者在决策时,甚至依赖擅长咒术或博学多材的“神僧”为参谋。寺院因君主崇佛,掌握大量土地和财富,有能力布施、救济贫民,很多贫民更是直接入寺为僧。人民经不起乱世苦难,唯有以佛教来填补空虚之心灵。两晋时期,儒学已没落,道教尚处于初创期,都缺乏宽厚的理论体系,无法引发知识分子的学术兴趣。思想真空之际,富有哲理思辨的佛教,正好在学术方面输入生气,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

——摘编自孟丹《探寻佛教盛行背后的缘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来看》

材料二自汉至宋,佛教东传历经10个世纪,是外来文化“第一次长时间地输入中国”。这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也以“佛教的中国化”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同化力。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国,佛教结合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历史传统,在中国形成了具有不同的民族气派、形式、性格和特征的三大分支。中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政治环境差异较大。佛教石窟雕塑北方多南方少,北“重修持”南“偏义理”等现象,正是这种差异的体现。此外,面对王朝更替带来的挑战或机遇,佛教积极做出适应各王朝统治需要、各类人群宗教需求的回应,并受到不同时代主流思想的极大影响。

——摘编自方立天《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佛教传入与盛行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佛教中国化”的含义。
2022-12-12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抽测二(12月)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唐朝)帝国疆域的扩大,陆上和海上商路的重新开放,致使许多外国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佛教的情况尤其如此。……虽然佛教在中国获得大量财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此过程中,它却完全中国化了。……中国化的另一特征是国家试图按照典型的中国人的观念——宗教应为国家利益服务,应作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来控制、甚至贿赂和拉拢寺院和庙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控制的企图失败了,最后,政府采取了彻底迫害的政策。……一系列的迫害,使佛教在中国虽不像在印度本土那样完全消失,但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就中国文明的全面发展而言,佛教介入的最终结果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玄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没像基督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当时中国政府对佛教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态度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本土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本土化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何特点?
3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重庆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现存约5万余尊,以佛教造像为主。石刻中的“牧牛”“醉酒”“养鸡女”等雕像,是生产和生活的生动表现,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菩萨不披袈裟,头着花冠,身饰缨络,颇似一尊宋代仕女像;另一尊母子像,母亲头包青丝帕,坦胸露乳,怀抱一男孩作喂奶状。这种头包丝帕的习俗,至今仍在大足边远农村地区沿袭。而“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母子同床等画面,并刻偈语:“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
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老君像高洁古朴,左右侍立“大法”“真人”14尊像;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
——摘鳊自刘长久等《大足石刻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大足石刻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足石刻特点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