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唐朝《经行纪》中对非洲有描述:“西至摩邻国(近埃塞俄比亚)。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食骰莽(椰枣)也。”该书对大秦(东罗马)的医术也有记载:“善医眼及痢,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该书(     
A.反映了世界文明多元统一特点B.留下珍贵资料拓展了国人视野
C.证实东罗马具有高超医疗技术D.体现了古代帝国的融合与扩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籍记载,先秦时期,中原与沿海地区及海外就已经存在交往。战国时期,燕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一般是从登州湾出发,入渤海湾北向长山列岛至辽东半岛南端,沿半岛东侧北上鸭绿江口,再走朝鲜半岛西侧近海,至半岛尽头,穿越对马海峡,抵达日本本土。秦统一六国及其后的楚汉相争,导致不少内陆汉人逃到朝鲜半岛,有些人渡海进入日本。秦始皇时代的神仙传说与徐福东渡故事的真实性当然十分可疑,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秦汉之际中国与日本、朝鲜的海上交往和催生弥生文化的历史。8、9世纪,“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诸国、印度洋至波斯湾和东非海域,并与航向日本、朝鲜半岛的东北亚海路相连接,对东亚各国的发展影响巨大。

——摘编自李庆新《海洋贸易、货币流通与经济社会变迁——东亚海域沉船发现古代货币及相关问题思考》

材料二   “朝鲜”之称在古书里既可以用作国名,也可以用作地域名。如《盐铁论》中就有“(燕国)度辽东而攻朝鲜”的记录。《史记·朝鲜列传》亦载:“秦灭燕,属辽东外微(藩属)。”至晚在隋代,高句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在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政权,强盛时统治整个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人在与中原的交往中,也把自己的政权所在地称为“辽东”,高句丽王元在给隋文帝的表中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高句丽人对“辽东”内涵的认同,反映出高句丽人对中国的向心力。唐代裴矩、温彦博等大臣以“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为由,要求恢复中原王朝对这里的直接管辖。以“辽东”指称朝鲜半岛北部的说法在唐代中原地区和高句丽国内的通行,恰是高句丽民族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一个有力证据。

——摘编自杨军《朝鲜半岛与“辽东”内涵的失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以前中国和东亚邻国交往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史籍中“朝鲜”和“辽东”关系的变化,并简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
2023-11-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唐朝自陆羽首创“煎茶法”后,落后的饮茶习俗逐渐改变,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由此可知,唐代茶叶贸易(     
A.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B.成为中外贸易的主流
C.扩大了中原文明的影响力D.是朝贡贸易的一部分
4 .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 829年,南诏攻破成都外城:“蛮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抚蜀人……乃大掠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元史》记载蒙古西征蒙古军中“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可用来说明(       
A.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B.战争的残酷性与进步性并存
C.地区战争以掠夺人才为目的D.技术是社会发展唯一推动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A.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B.在朝贡贸易中主张恩威并施
C.践行平等的民族理念D.注重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体育活动都触处可见。从体育项目看,唐代不仅传承了蹄鞠、缘竿、马术、摔跤(相扑)、棋类、武艺……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民俗体育方面,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其中有些项目来自西域,也有些项目远播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出现了以唐朝为文化中心的传播流。

——摘自王俊齐《唐代体育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体育文化兴盛的原因。
7 .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共十卷三十篇九百三十二条,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又据《续日本纪》卷二十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天皇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由此得出(     
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B.中华文化是日本社会主流
C.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D.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
8 . 东晋初年,王导拜扬州刺史,宴请宾客,“群胡(受邀的外国僧人)同笑,四座并欢”;南朝《梁高僧传》记载,天竺僧人佛驮跋陀罗在江陵(今属湖北荆州),“遇外国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     
A.佛教成为主流思想B.丝绸之路贸易繁忙
C.运河助推经济发展D.对外交往较为频繁
9 . 据《旧唐书》记载,在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入侵波斯,波斯萨珊王朝王子俾路斯求救于大唐,唐高宗即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俾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唐高宗此举( )
A.彰显大唐盛世的胸怀B.增强了唐朝与世界的交流
C.促进西域民族的交融D.有利于维护西北边境的安全
2022-12-2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浔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2023-05-07更新 | 1503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怀柔区青苗学校普高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