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征兵制与募兵制]

材料一   秦至西汉前期以征兵为主,自武帝之后征募兼施,迄至东汉时期,征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代替。征兵制具有义务兵制的性质。秦至西汉前期,承袭了战国旧制,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适龄编户在一生之中,须服两年兵役。当时全民有义务当兵,但非尽民皆兵。官僚地主、般富之家享有许多优抚特权;适龄对象应征为兵,也有身体、财力和丁口的标准,以之“为役先后”。在征兵制下的士兵来源,一般来自国家“编户”,农民是征兵的主要对象。士兵的社会地位和素质,在西汉以前比较高。唐之府兵也是一种征兵制,汉、唐前期的强盛之局与实行征兵制度不无关系。

——摘编自黄今言《简论秦汉军制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宋代都是些雇佣兵,以兵为生,入伍后更不退伍,多半是老兵赢卒,否则是骄兵悍卒,或是赢老骄悍兼而有之。御外侮不足,煽内哄有余。宋代养兵不能用,积贫积弱,社会贱视军人。重文轻武,成为当时风尚。最先有辽,盘踞中国东北。次之有金,夺去了黄河流域。最后有蒙古,吞噬了全中国。

今再通观全史,可见军人之在国家社会,乃系一种义务,非职业。非为谋生,乃为服务。非取于人,乃以献于人。其最高表现,乃为献身国家民族,至于肝脑涂地而不惜。

——摘编自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西汉前期征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募兵制的弊端,并谈谈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变化的历史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     
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
时期太祖朝真宗朝
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22-11-16更新 | 735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湖北专用)
3 . 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下表为宋朝部分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出席人员变化反映出(     
时期太祖朝真宗朝
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2023-05-25更新 | 901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五)历史试题
4 . 东晋时期,有“王(东晋时期大家族王氏)与马(东晋皇帝司马家),共天下”的说法,到了宋朝时则有“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专制皇权得以加强B.文官政治局面的结束
C.贵族政治已经结束D.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5 . 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D.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
2021-10-26更新 | 1339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一些前辈学者对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些基本的估计,严复就说过,如果要研究人心和政治风俗的变化,那么赵宋一代的历史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寅恪、王国维也都在他们的著述里反复强调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讲到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宋代。日本的佐竹靖彦先生,在他讲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的概要时说“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表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之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宋朝“积弱”也不意味着宋人不能打仗,实际上从战争的防御战角度来说,宋人反击辽西夏金元的“侵略”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宋朝“积弱”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军事能力的强大与否,而是统治者主观运用客观实力水平较为低下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邓小南《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任一个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邓小南教授指出:南宋政府机构比北宋明显精简,表现之一就是兼职之发展,随时局之变化而推进,兼职时间渐长,而且渐成惯例;兼职是制度已经有意无意地向权力集中的方向转变,北宋时“众建诸司”被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又通过兼职逐渐合并。材料反映出(       
A.宋代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B.宋代“分化事权“思想逐渐强化
C.南宋机构精简导致中央集权弱化D.理学思想导致兼职现象普遍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A.人才选拔权由谁来掌握
B.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变化
2019-05-22更新 | 181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
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