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1 . 【中国内涵的形成与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时起,“中国”就是中华各族先民心中的权力中心,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地,是王朝国家的代名词,是祖国的承载体。理解了“中国”如此深邃的政治含义,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一词虽然没有成为某一民族或某一政权所独有的专有名词,但是各民族都可以自称“中国”,所以才会有宋人的“中国”、契丹的“中国”、西夏的“中国”和金人的“中国”等各个民族的“中国;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而且越是强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就越多。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

----李克建《清朝前期的“中国”认同:从“中国”的内涵展开分析》

材料二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教授有一个提法,汉、唐的大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就是说,在元朝以前“小中国”是常态,元朝之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

----选自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内涵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说明元朝“大中国”时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023-05-2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流放制度】

材料一   隋代,流刑开始被列入刑罚正刑的五刑之中,犯人被判罚的流放里数也有了明确的层级规定,将一千里、一千五百里和两千里作为流放的三个里程等级,初步形成“三流制度”。唐代时,流刑的刑罚更加严苛,开始以两千里作为“三流”的起点,最高里程可达三千里。宋代被流放的政治犯不乏宰相、执政之类的高官,其中比较著名的高级官员如下表所示:

姓名籍贯流放经历
卢多逊今河南沁阳人太祖年间任参知政事,太宗时官至宰相。因陷入秦王赵廷美谋反案,被贬崖州(今属海南),病逝于贬所。
胡旦今山东惠民人太宗年间任知制诰。 因卷入王继恩等人谋立皇帝案,触怒继位的宋真宗,被贬浔州(今属广西)。
寇准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年间任参知政事,真宗时官至宰相。因陷入天禧政争和谋划太子监国一案,被贬雷州(今属广东),病逝于贬所。
丁谓今江苏苏州人真宗时期官至宰相。因擅权独断,被贬崖州(今属海南)。

一般罪犯则被流放到受到少数民族政权袭扰的北方,流放犯在这里充当边界军队的劳力,带有戍边的目的,这就是“充军”。“充军”正是宋代最流行的一种流放形式,将流刑与军事守备紧密结合。

——摘编自刘安迪、周东平《宋代流人量移考》

材料二   清乾隆年间,大量遣犯被发往新疆种地、为奴或当差。被遣往新疆屯垦的犯人,被鼓励携家眷一同前往。遣犯沿驿站路线被发往新疆,途中的一切费用均由官府承担。政府分给遣犯地亩、口粮、籽种、农具等;勤于耕种的遣犯获得奖赏;准许遣犯在一定年限内转入民籍。地方督抚饬令各府、州、厅、县官员,详查递解(官府将罪犯押往远地)的各省遣犯的籍贯、罪由、人数、病故、脱逃、拿获情况,以及供支造犯的钱粮数目;再经各省按察使、布政使汇总核查,于每年年终由督抚联名以奏折汇报、题本奏销的形式提交中央。

——摘编自郭文忠、祖浩展(乾隆朝发往新疆遣犯人数估算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宋代众多高级官员被流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古代流放制度的演变历程并评价古代流放制度。
3 . 唐安史之乱时,叛军军力比宋朝金人强,虽两京俱失,但全国到处可以各自为战。宋朝时,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土崩瓦解,再没办法。宋朝这种结果和以下哪个史实有关(     
A.设知州、通判、转运使等分权B.增设三司使、参知政事等分权
C.宋朝地方设置节度使D.宋朝王安石变法失败
2023-03-2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A)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史书记载:(宋)太祖闻国子监集诸生讲书,喜,遣人赐之酒果,曰:“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宋太祖此举意在
A.革除武将专权积弊B.提升官员治理水平
C.提高文官政治地位D.营造君臣和谐氛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人物官职事迹人物官职事迹
郭进登州刺史、卫州刺史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刘谦邠州知州谦无所扰,邠人多爱之
刘福卫州刺史、雄州刺史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马怀德雄州知州有材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
高化知事诸州(具体不详)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马知节知益州兼转运使;主政枢密院十年马枢密知节劲直……抑好强,恤孤弱
孟元沧州知州家有文风;应变活民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
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下面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2019-01-30更新 | 1048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0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一些前辈学者对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些基本的估计,严复就说过,如果要研究人心和政治风俗的变化,那么赵宋一代的历史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寅恪、王国维也都在他们的著述里反复强调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讲到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宋代。日本的佐竹靖彦先生,在他讲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的概要时说“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表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之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宋朝“积弱”也不意味着宋人不能打仗,实际上从战争的防御战角度来说,宋人反击辽西夏金元的“侵略”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宋朝“积弱”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军事能力的强大与否,而是统治者主观运用客观实力水平较为低下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邓小南《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任一个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曲宴是宋朝皇帝的私人宴会,预宴对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都有特殊的意义。太祖朝,宴请对象多为节度使、防御使、地方诸王及其使者,太宗朝后期多为宰执、翰林学士、三馆学士,真宗朝加强了这一转变。这反映出宋代(       
A.基本国策落实加强B.宗室地位由重变轻
C.科举官僚控制朝堂D.门阀世族走向衰落
2023-06-3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来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10 . 邓小南教授指出:南宋政府机构比北宋明显精简,表现之一就是兼职之发展,随时局之变化而推进,兼职时间渐长,而且渐成惯例;兼职是制度已经有意无意地向权力集中的方向转变,北宋时“众建诸司”被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又通过兼职逐渐合并。材料反映出(       
A.宋代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B.宋代“分化事权“思想逐渐强化
C.南宋机构精简导致中央集权弱化D.理学思想导致兼职现象普遍化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