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图为北宋“二府三司”制度的结构框架图。这一制度的设立,反映了(     
A.君权对相权的制约B.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C.宰相职权范围扩大D.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2 . 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上的将领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领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战毕,则兵回原属地,将领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       
A.开创了分权制衡的先例B.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
C.实现了兵农合一的目的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反映了宋代(     

宋代官吏考核机构图
A.层层考核杜绝徇私舞弊B.分化事权导致机构臃肿
C.兼顾集权与考核的实效D.高度专制造成政风因循
4 . “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普通称为帅、漕、宪、仓。‘帅’是安抚使,‘漕’是转运使,‘宪’是提刑按察使,‘仓’是提举常平使。这四个是中央派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可见,宋代监司官(       
A.等级最高的是“漕”B.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
C.是中央行政机构D.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
5 . 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
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2021-03-05更新 | 948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6 . 宋神宗置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坊场(交易场所,政府抽税)水利之法、兼察官吏贤否,又置提举茶盐司,专掌茶盐事。据此可知,北宋(     
A.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地方机构彼此制约
C.地方上依事务设官分权D.监察实现台谏合一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宋朝行政体制中,向有“州郡为本,县为末”的理念。北宋徽宗以后,县赋税负担沉重,士人多不愿出任县令之职。南宋与金对峙过程中,众将领兼领地方诸路财权,分割朝廷在地方的财利,逐渐形成地方财政分权的严峻局面。南宋绍兴六年(1136),宋高宗下诏选浙西十四县、浙东九县、江东八县、江西四县、福建四县和湖南一县,合称“四十大邑”。四十大邑的知县多由政事堂直接任命,并给予其州通判的待遇。以此为契机,政府明文规定“不任县令不除(担任)监察御史”“初改(提升)官人必作令(县令),谓之须入”,并禁止在县一级增税。此后,县级行政逐步作为南宋官僚群体施展抱负的晋阶之地。秦汉以来以郡为地方行政中心的状况逐渐改变。

——据吴业国《南宋“四十大邑”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四十大邑”改革内容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四十大邑”改革的影响。
9 . 宋人陈亮认为:“艺祖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这体现出宋初的治国方针为(     
A.崇文抑武,以文治国B.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C.削弱地方,分化事权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0 . 与内地武人节度使不同,边将权力极大。如宋太祖派遣士兵前往郭进(某边将)驻地时,总不忘警告他们:“汝辈当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这反映了宋初
A.崇文抑武并未施行B.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C.武将尚有政治空间D.武人干政目无法纪
2021-04-21更新 | 737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