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下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和议名称两国关系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称辽主为弟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夏受封为夏国主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宋向金称臣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宋称金主为叔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称金主为伯60万
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D.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
2 .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司举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铲除地方割据根源B.削弱相权以加强集权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复曾说过:“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玩味其言,宋朝虽已远去,却是造就今日的重要朝代;宋朝的遗产不胜枚举,但事关政俗人心而值得究心盘点的,显然应该聚焦于政治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面。

——摘编自虞云国《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宋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11-07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     
A.加强了皇帝权力B.加强了宰相权力
C.削弱了监察制度D.造成了冗官现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崇文抑武的推行B.书院教育的完善
C.印刷技术的进步D.等级观念的变化
6 . 有学者指出,两宋都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宋朝政治制度的“成功”,这与唐末以来的战乱摧毁了世家大族密切相关。这里的“政治制度”是指(     
A.沿用唐朝藩镇以加强地方控制B.多次推行变法加重财政负担
C.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D.实行平民政治提升皇权专制
7 . 【社会与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载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褚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2022-10-16更新 | 361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浙里明史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联考模拟历史试题
8 . 史书记载,宋太祖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材料所反映的宋朝治国策略(     
A.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9 . 宋代虽然人才辈出,但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正所谓“有功者必抑.有权者必夺"。即使偶尔有能人贤者在任,也因议论之多,互相牵制之严,其良谋普策也无法施展,范仲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即是叨证。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藩镇武将的专权B.宰相权力的分制
C.重文抑武的国策D.君主专制的加强
10 . 北宋欧阳修上奏:“今自京师至于海隅徼障,一尉卒之职必命于朝,政之大小皆自朝出,州县之吏奉行而已……今自宰相至于州县有司,莫不行文书、治吏事,其急在于督赋敛、断狱讼而已,此特浅者尔。”在这里,欧阳修主要强调北宋(     
A.过度集权造成弊端B.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C.国家吏治亟待整顿D.加强法制建设稳定统治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